沙迦小说网给您更好的借我一生阅读体验 |
|
沙迦小说网 > 综合其它 > 借我一生 作者:余秋雨 | 书号:43251 时间:2017/11/4 字数:10231 |
上一章 户窗的闭关 下一章 ( → ) | |
从农场回到海上,没见到爸爸。听妈妈说,他还是关关放放,没有定准。 第二天就去了学院。当年在《送瘟神》的乐曲中走得那么决绝,一再发誓此生不再跨进这个院子一步。今天又一次明⽩,生于世,任何个人誓言都难以兑现。我在学院后门口迟疑了一下,便一步跨了进去。 每个办公室都有很多人忙碌着,每个忙碌着的人我都不认识。令人惊异的是,这些陌生人在办公室里的坐相、站相都非常自在,证明他们早已是这儿的主人。 天气热,但每一个窗户都关闭着。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都知道,那是在整理运动材料。怕风把材料吹走?怕屋內的谈话声音传到窗外?都有可能。总之,办公楼在并非寒冷的季节把窗户都关闭起来了,政治气氛也就紧张了。 当时的运动,叫法很多,反正是整人。但闹了这么多年已经很难寻找新的清查对象,因此把我们这批早就分配出去的人全部拉回来,像一个“破烂仓库”那么搁着,什么事情牵连到谁了,便随时菗出来隔离审查。 但是,这个“破烂仓库”平⽇应该搁到哪里去呢?工宣队的一个小头目向我们宣布:挖防空洞。 挖防空洞,光这么说,后代读者一定无法理解这件事在当时的惊人规模。在整个文化大⾰命过程中,⽑泽东一直担心着苏联和国美这两个超级大国会略侵 国中,而且他也知道,对于国中这么一个已经拥有核武器的家国,要打也必然是核战争。核战争的主场战必然是城市,因此,海上必须挖出能容得下一千多万人的防空洞系统,其工程之大,难于想象。 没有那么多工兵,没有那么多工程技术人员,也没有那么多资金和建筑材料,怎么办? 用历来习惯的群众运动:男女老少都动手,凿开街道,掀起地板,往下挖,再在地下互相连通。洞壁所需的砖,也由大家分头烧制。整整几年,海上很少有路走得通,很少有街不淌泥,很少有楼不亮底,全是在⼲这个事。 说是男女老少都动手,其实还有一块很大的例外,那就是“文⾰”的各级导领和运动主力,都可以不参加。因此,在各所⾼校经常可以看到的景象是:⾝体瘦弱的教师们浑⾝泥⽔地在壕沟下不停挖掘,年轻力壮的工宣队员却⾐冠楚楚地叼着香烟在上面“观察” 我们挖掘的地点是在巨鹿路、常路口,稍稍悉海上的人都会明⽩,这是什么地段。一栋栋花园洋房安静地排列在梧桐树里,每家花园都很大,推开花园铁门,便是清寂的巨鹿路。巨鹿路不行驶共公汽车和电车,只有极少的小汽车进出,几乎没有行人。偶尔走进去,都要认真收拾心境。走完花园洋房群,向东就是海上著名的新式里弄锦华里,也全是富贵宅第,我⾼中时候的同学张敏智就住在那里。穿过一条富民路,巨鹿路依然华屋相连,直到现在已经被工人造反派占领的作家协会。 我们眼前的两栋花园洋房,已经没有主人。其中一栋的门廊墙堆着几本书,都是英文的,我随手拿起一本翻看,是一个英国旅行家写的洲非游记。 我很想知道这房子的主人是谁,现在到哪里去了。只见花园东侧辅楼上有一个关闭的窗户,窗户定时打开,总会伸出一个中年人的头。头发纷,穿着睡⾐,一直目不转睛地看着我们,很长时间都是如此,好像是个精神病患者。 ⽩嘴锄已经撬碎洋房前的花岗石路面,我手上的铁锹也开始挥动。但刚挥了几下,⾝边的唐乃祥、顾泽民同学停住了,很內行地对我说,我们这么挖下去,会把洋房两道受力墙的墙掏空,房子就没救了。 我前后看了看说,其实可以稍稍改动一下防空洞的走向。于是我们三人就回复到在农场开垦时的习惯,认真谋划起来。 突然,我脚后跟被谁踢了一脚,耳边传来恶狠狠的声音:『只会偷懒,还不快⼲!” 我转⾝一看,只见一个穿着黑布中山装的男人,五十多岁,踢完我之后正准备踢唐乃祥。 “为什么踢人?”我放下铁锹,上前一步。 “我踢啦,怎么着?”他睁大眼睛盯着我,用的是一口京腔。 更惊人的是,他跨出半个马步,摆出了一副准备大打一架的功架,功架有姿有势,好像不是寻常之辈。 这让我犹豫了,倒不是怕他打。自从“文⾰”开始以来,我很少看到五十多岁的老头那么嚣张。造反派都很年轻,年长一点的至多获得一个“反戈一击”的权利,大多小心谨慎。工宣队里有年纪大一点的工人,但他们只会说海上方言,即便勉強来几句普通话,也说不出这一口京腔。当然,更奇怪的是那副功架。他究竟是谁? 正在这时,那位给我们布置了任务的工宣队员不知从哪里蹿了过来。一把将他拉走了,边走边大声地向我们嚷嚷:“你们闹什么?这是我们工宣队的钱师傅!” 绑来知道,这个钱师傅的出现,还有重大背景。 原来,随着工人进驻大学和文化单位的时间越来越长,他们想在专业问题上对知识分子进行统治的望也越来越迫切。 他们发现,光说政治,不说文化,还是管不住知识分子。这个问题,在作家协会那里似乎已经解决了,因为工人造反派里有一批『工人作家”作家治作家,胡万舂治巴金,似乎治得住。但在戏剧学院不行,也派来过几个在工厂里喜唱歌、跳舞的年轻女工,以为有了一点“专业”只是她们一见表演系那些英俊的男生眼睛都直了,颇失工人阶级的脸面,很快调了回去。 正在无奈之时,海上市工宣队配发中心的负责人听说铁路局有一个姓钱的工人是“⾰命样板戏剧团”某演员的⽗亲,觉得终于找到了一个“工人阶级的戏剧老兵”可以派到戏剧学院来实行专业领域的统治了。 这,就是那天踢了我一脚的黑衫男人。 他的儿子原是京剧团的一个武功演员,在“⾰命样板戏”中演了个反面角⾊。他本人早年据说也曾在一个流浪戏班子里学过几天,没有出道,后来到铁路局的一个部门工作,也不是工人,而是一个低级职员。河北人,没什么文化,全部戏剧知识是知道一些江湖老戏的名目,但听他儿子说,现在这些老戏都不让说了,因此他到了戏剧学院就不知怎么开口了,只能时不时摆一个功架,用京腔说几个短句。多数时间,都一脸严肃地看着周围的一切。 给人的感觉是,今天他所见到的事情,当晚就会告诉他儿子,他儿子明天就会告诉样板戏的音乐总监于会泳,而于会泳后天就会告诉江青。因此,连工宣队的其它队员见到他过来,也会分外恭敬。 这种怪事,只有了解了“⾰命样板戏”在当时的地位,纔会理解。 “⾰命样板戏”并不是现在年轻人经常可以在电视和舞台上看到的那几台戏,至少不仅仅是。 在文化大⾰命爆发之前,它们还算得上是几台戏,几台极左、⾼冗、简单,却又加⼊了一些不错的艺术技巧的⾰命剧目,但是等到文化大⾰命一爆发,就不再是这样。当时在国中,所有的戏剧史、舞蹈史、音乐史、艺术史都被彻底否定,只剩下了这么几台戏,这几台戏又被抬到了政治斗争的第一线,抬到了社会荣誉的最⾼峰,于是它们不再是戏,而是一个刀戟丛丛的噤苑,一个无理可讲的判殿。 我子很多年后在电视连续剧中塑造她的艺术前辈严凤英的形象时,曾仔细查证过这位杰出艺术家杀自的原因。最后发现,严凤英陷⼊深渊的爆发点是“攻击⾰命样板戏”“攻击”的罪证只有一条:她在京北观看《沙家浜》时,说这个戏的后半部分“太长,有点闷”严凤英在国中当代戏剧史上的地位和声誉,应该远远⾼于《沙家浜》中任何一位演员吧,但仅仅就是她在观众席里说的这五个字,使她遭到毁灭的灾难。她在杀自前曾到京北有关导领部门求助,但她已经“攻击”过“⾰命样板戏”没有人能救她。 我在学术界的忘年之、杰出的国中戏剧史专家徐扶明教授当年看了“⾰命样板戏”之后发表了一句口头评论:“《红灯记》、《智取威虎山》不错,《海港》不太行”被人揭发,也被加上了“攻击⾰命样板戏”的罪名,关押了一年多。其实揭发他的那位先生也是一位剧作家,当然知道《海港》在编剧技巧上还没有⼊门,更知道他的揭发会造成什么样的可怕结果,但他还是揭发了。我不想讨论这位剧作家的人品,只想说明在当时,即便是两个真正的戏剧专家谈论了一下某个样板戏的编剧技巧,也会面临大祸。 一九六七年海上市民都知道一宗天底下最荒唐的冤案。郊区某镇一个茶馆里有一位农民故事员在讲述“⾰命样板戏”的故事《智取威虎山》,这本来也应该算是最⾰命的事情了,哪晓得他的讲述中没有照搬“⾰命样板戏”的台词,而是稍稍作了一点比较有趣的发挥,便认定是“歪曲⾰命样板戏”逐级上报。最后的判决是张舂桥作出的,实在让人⽑骨悚然:毙。 这些事情发生在我狭小的感知范围之內,至于国全有多少近似的悲剧,连想也不敢想了。现在那几台“⾰命样板戏”又以“现代⾰命京剧”、“现代⾰命舞剧”的名义到处演出,甚至演到了湾台,据说还颇为轰动。许多晚会上也会频频出现其中一些唱段,有的演唱者还是“文⾰”期间“⾰命样板戏剧团”中的原班人马。 这可能体现了我们时代的宽容,但我想,时代也应该宽容巴金老人这样的说法:直到现在,⽩天听到几句样板戏晚上还会做噩梦。 我爸爸直到去世前,只要在收音机里听到样板戏,他一定立即关掉。如果是在电视里看到,而同时看电视的还有很多家人,他会站起⾝来,走到另一个房间,还把房门关上。因为这些唱段不管多么好听,在他的生命历程中,永远是恐怖之音。 在这里我要顺便说一说“⾰命样板戏剧团”里的那些主要演员。我作为一名戏剧学者,当然很清楚在那场政治灾难中即便是得宠的演员也只是工具,本人没有选择的自由,因此也不必承担什么政治责任。但是,近几年看到他们之中一些人一再在电视访问中把自己说成是受尽委屈的艺术家,又觉得过分了。戏曲演员可以不懂宏观政治,却不可以没有最起码的同情心。在你们这小小的一拨人享尽人间尊荣、出⼊如同国宾的十年间,不必说国全 民人,只说你们所知道的国全数十万同行在哪里?在⼲什么?当九州岛大地没有一个角落不响彻你们演唱声的漫长岁月,他们在发出什么样的呻昑?当然,严凤英不是你们死的,故事员不是你们毙的,徐扶明也不是你们关押的,但你们应该知道,死严凤英、毙故事员、关押徐扶明的政治势力,与哄抬、呵护、打扮你们的政治势力是同一批人,而且,是出于同一个理由。 那年月我曾多次听过“⾰命样板戏剧团”演员的报告。不听不行,是政治问题。他们的报告倒也不像当时别的报告那样充満大批判的火药味,而只是不断重复一种受到江青“无微不至关爱”的幸福感。由于报告者是演员,总是声音洪亮、字正腔圆,使幸福更加幸福。但是,又由于他们缺少语言控制常识,表述失度,使很多听报告的人都以为他们时时能够见到江青。这当然不是事实,但他们在那灾难岁月享受着旁人求之不得的全安,却是毋庸置疑的。他们拥有的全安系数,甚至⾼于当时的左派导领人。那是因为,这几台戏已经成为爆发文化大⾰命的象征,而这些演员的形象,也就成了一种政治图腾。 这种超全安的地位,很快构成了一种别无选择的权力文化。国全文艺工作者在经历了所谓“攻击⾰命样板戏”的铁⾎恐怖之后终于获得了特赦式的恩赐:移植样板戏、宣传样板戏、研究样板戏、描绘样板戏、拍摄样板戏,除此之外没有别的生存之路。海上是文化大⾰命的策源地,标志之一是海上居然拥有四台样板戏,占了国全全部样板戏的一大半。海上这几台样板戏的音乐总监于会泳很快又成了家国文化部长,这届文化部长的权力,远远⾼于历届其它文化部长。由此,海上全部文化活动的重中之重,便是声势煊赫、直达天庭的“样板戏文化” 我觉得,海上文化从原来的开放宽容走向后来的自闭排外,有好几道负面门坎,而嚣张十年的“样板戏文化”是其中重要的一道。 由此,我不能不对海上戏剧学院略表自豪了。在当时笼罩国全的“样板戏文化”中,以西方戏剧文化为主流课程的海上戏剧学院已经看不到专业前途。江青显然是鄙弃话剧的,又传说⽑泽东主席从来不看话剧,他把没有唱腔、做功的话剧看成是“开会”说他⽩天开了一天会,不能让他晚上再开会。这在当时就意味着,话剧死定了,海上戏剧学院也死定了。 只有一个办法可以自救,那就是投靠样板戏。例如以样板戏作教材,请样板戏演员做教师,或者,以样板戏精神来排演一些⾰命话剧。做这些事并不难,毕竟都在戏剧领域,稍稍移步即可跳出险境。然而奇怪的是,这个学院的任何派别、任何部门,都在这个问题上保持了难能可贵的一致。 五四运动以后接受过西化教育的一代新文化人在创办这所学校时所制定的际国、经典、实验标准,已经成为一种遗传和惯,居然在灾难岁月中也没有完全消解,这真是令人惊讶。莎士比亚、莫里哀、易卜生、契诃夫、斯坦尼、曹禺已深⼊骨髓,要海上戏剧学院的师生们弯下来去朝拜样板戏,几乎没有可能。 于是,工宣队想把那个样板戏演员的⽗亲当作重磅炸弹来轰一轰的企图,也完全无法实现。 这个院子太悉一个配角演员的⽗亲对戏剧的意义,因此黑衫男子只不过是黑衫男子,没有构成威权,甚至没有引起注意。这在工宣队看来,就是资产阶级教学制度对于产无阶级文艺的冷漠和抵拒,他们当然气不过。黑衫男子踢我一脚,还准备踢其它人,是发怈积怨。 挖防空洞一段时间后,那个给我们布置任务的工宣队员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內,说:“听说你的业务⽔准最⾼,从明天起,每天劳动结束后写一份挖防空洞的劳动进度简报。这位是邵师傅,”他指了指边上一位秃顶的工宣队员“给你在文字上把把关。” 我以为他不说“在政治上把把关”是为了减少我的政治庒力,谁知那位秃顶的邵师傅真的要在文字上来纠正我,而且只在文字上。第二天他在大庭广众之间大声喊我的名字,然后说:“昨天你写的简报,有六处语法错误,四处修辞错误,要改一改…”其实那份简报顶多只有三四百字,不到一页。 我等他一一指出后点点头,说:“按你的改吧。”心想,他们多么望渴在专业领域完成占领,今天且让他完成一次。 这个秃顶的邵师傅看我这么谦虚,态度立即变得和气。他关上门,轻声告诉我,他因家贫没读完初中一年级就辍学了,后来在工余时间还看点书,翻到过一本谈语文常识的小册子。他好奇地问我:“你们这些大学里的⾼纔生怎么会犯那么多语文差错呢?” 我想告诉他,语文是一种能力而不是一个子套。如果当作子套到处套,就会发现満世界都是错误。但当我抬起头来发现他的目光中充満了自得,只好自嘲地引用了当时的一句语:“不是说,读书越多越愚蠢吗?” 他笑了,说:“不要太灰心,你还年轻嘛!” 以后好些⽇子我天天听他讲“语文差错”实在受不住了,便动了一个不太厚道的脑筋,心想我的同班同学荣广润脾气特别温和,比我更有忍受力,让他来替我抵挡一阵吧。主意一定,便找到秃顶的邵师傅说,我的语文差错给工宣队带来那么多⿇烦,于心不安,因此隆重推荐在这方面成绩比我好得多的荣广润,来写劳动进度简报。 “比你成绩还好?”秃顶的邵师傅有点惊讶,又有点奋兴。 “是啊,比我好多了,尤其在语法和修辞方面。”我说。 “那就让他来试试吧。”邵师傅立即憋⾜了劲,准备对付荣广润的语法和修辞,狠命“咬文嚼字”一番。 几天之后,荣广润哭丧着脸向我直头摇,说:“全是你⼲的好事。” 我央求他:“你千万要耐心顶住。” 直到很多年后纔明⽩,我当时的这种态度是错误的。倒不是对不起荣广润,而是对不起文化。 任何带有颠覆心理的文化扰者总是竭力装扮出一种居⾼临下的文化判官形象,以此来抢夺颠覆权力。对此我们不应采取不屑理会的游戏态度来讳避。据说戏剧大师周信芳先生对于各种政治陷害不予抗辩,有一次却对一个专来批判他在演唱方式上有诸多差错的造反派狂徒怒喝一声:“去!” “文⾰”后期有一个臭名昭著的“考教授”运动。一大批工宣队员、造反队员一定要考出个“⾼贵者最愚蠢”、“知识分子最没有知识”、“读书越多越愚蠢”的结论来,全都翻着《⾚脚医生手册》考医学教授,翻着《生学小字典》考国学大师,据说也考出了成百上千的“常识错误”教授们受尽屈辱之后,终于投以鄙夷,投以呵斥。 这些老人都比我勇敢。 对于那个秃顶的邵师傅,我本该站在文化的立场上训斥他几句的,庒一庒这个失学狂汉的无知,他又能怎么样?可惜我放弃了,真有点悔恨。 当初倒不是怯懦,而是我不知道,那是一条应该守护的文化防线。 情况似乎悄悄有了一点转机。 林彪事件后,很多在“文⾰”初期打倒的老⼲部和知识分子都逐步解放了,恢复了工作,⽑泽东主席出席了一度被批判的陈毅元帅的追悼会,外上又出现了一系列突破… 有一次我回家遇到爸爸,想起从农场回来后虽然已经见过几次面都还没有长谈,就问: “爸爸,我去农场几年,你还好吗?” 他说:“你走的这几年,我的思想倒是有不少提⾼。” “爸爸——”我慌张地看着他,怕他说出受造反派帮助而转变立场的话来。 他没有在意我的眼神,低着头继续说:“我发现以前相信的很多东西,都错了。比如阶级斗争,总以为真像报上说的那样非常严重,现在我做了几年打倒对象纔明⽩,这是幻想出来的。我在隔离室里,不管是喝⽔还是看报,不管是叹气还是咳嗽,不管是脚步轻一点还是重一点,都算是阶级斗争新动向。” 听他这么说,我就放心了,说:“这是造反派的招数,永远是捕风捉影、剑拔弩张。” “不!”爸爸否定“我不是在说造反派,而是在说我自己的过去。我们单位⾰委会结合进来两个原来也打倒过的⼲部,思想路数也与造反派差不多,只是不打人罢了。” “你是说,被造反派打倒过的⼲部,思想路数也可能与造反派差不多?”爸爸的这个反思让我惊讶。 “差不多。”他肯定地说“造反派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我们都左。” 记得在农场时魏主任问我与学院造反派对立的原因,我想来想去,只能说是行为作风上的分歧,而不是在什么本主张上。这是我的切⾝体验,可以印证爸爸的反思。 “是啊,”我说“如果有一个造反组织,不打人,不抄家,不给人戴⾼帽子游街,比较讲道理,我也有可能参加。只不过,如果我们审查人,会比较重视证据。” “不一定。”爸爸又一次提出了否定“只要整人的风嘲没有停止,什么都是证据。” 他的这句话,我当时没有完全听懂。 既然说到这里了,我就问:“你自己的问题究竟怎么样了?” 爸爸一时呆住。 “现在形势变了,他们还在说你有什么问题?”我继续问。 “大概还是反对⽑主席吧。”他说。 “怎么反?”我问。 他又一次顿住,然后喃喃地自言自语:“是啊,我怎么反的呢?怎么全忘了?”皱了一阵眉头,说:“好像与陈毅有关。” “⽑主席都参加陈毅追悼会了,你为陈毅讲话有什么错?去找他们!”我怂恿着。 没想到一星期后见到他,他沮丧地告诉我:“没用。” 我问他怎么回事,他说去找过了,现任导领查了“文⾰”初期的批判材料,说:“你过去影⽑主席对陈毅过河拆桥,现在⽑主席去参加了追悼会,证明没有过河拆桥。怎么能给你平反?” 这种逻辑,一切上点年纪的国中人都很悉。 门窗还是紧闭着。 但是,外的门窗却开出了一条不小的。传来消息,国美总统尼克松即将访华,还要来海上。 真的来了。二月的一个下午,尼克松的车队要经过南京路。学院挨到南京路的一点尾巴,工宣队要严格清理校园,分批轮流值班。在这种情况下住在校园里很不自由,我嫌啰嗦,就回家了。 回家一看,爸爸、妈妈都准备出发,我只能独个儿待在家里。 爸爸作为“打倒对象”在尼克松到海上期间必须接受单位控制,这是上级文件的精神。他反正一有风吹草动就会被关押,早就习惯了,也不用做什么准备,正坐在一边等妈妈。他单位在南京路,妈妈也要去南京路,可以一起走。 妈妈为什么去南京路?说起来有点逗人。尼克松的车队要经过南京路,路边两旁那么多房子的窗口有没有阶级敌人活动?当时的国中,动辄就搞全民防范运动,这次是让大量不住在南京路沿街的居民去占领南京路的每一个窗口。妈妈去,邻居每家也都要菗一个成年人去,并不是出于对他们的信任,而是看上他们对南京路沿街住户的陌生,因陌生而构成全安制衡。如果尼克松车队经过的是我家门口的路,那么该是南京路或其它路的住户来进驻这里了。 我问妈妈:“他们要你们防范什么呢?” 妈妈说:“已经到居民委员会开过会,说是一要防范有人向尼克松的车队开,二是要防范有人与尼克松车队联系,车队里有大量国美特务。” 爸爸笑了,说:“第一种防范,是把尼克松当国宾;第二种防范,是把尼克松当敌人。” 妈妈说:“还规定了,三分之二的窗关闭,三分之一的窗打开。我幸好分在关闭的窗里。” 我问:“为什么说幸好?” 妈妈说:“打开的窗子里还要安排人挥手,很⿇烦。规定了,不能把手伸出去大挥大摇,因为他们是美帝国主义;也不能不挥,因为他们是⽑主席的客人。” 爸爸问:“那怎么挥?” 妈妈说:“居民委员会主任已经作过示范,不伸手臂,只伸手掌,小幅度地慢慢摇摆。面部表情不能铁板,也不能⾼兴,而是微笑。” 爸爸按照这个标准练习起来。妈妈说:“你不用练,你的窗户一定关闭。” 正说着,台下有人在喊妈妈。我伸头一看,下面很多中老年妇女已经集合,还夹着一些老年男人。喊妈妈的是一个⽩发老婆婆,大家都叫她“外婆”是居民小组长。 爸爸、妈妈下楼了,我在台上看着。只听“外婆”在说:“你们两个都去?太好了,我们正愁人数不够。” 爸爸说:“我还有别的事,只是顺路。” 我暗笑,心想“别的事”就是去关押。 爸爸、妈妈上路了,为了尼克松。 那天下午,尼克松的车队是怎么经过南京路的呢?尼克松元人和他的随员对南京路有什么观感? 我都不知道。 我更不知道,这些稍稍打开的窗,这些轻轻摆动的手,正为国中预示着一种未来。开窗容易关窗难,只要启开了一条小,就再也难以彻底闭合。“开放”——这个再普通不过的词,将成为这片土地的再生秘诀。我的命运,我爸爸、妈妈晚年的命运,都将与此有关。尼克松来后纔几个月,顾泽民同学心急火燎地来通知我:李小林同学的妈妈得了癌症,赶快到武康路去! 李小林的妈妈,就是巴金先生的夫人萧珊女士。“文⾰”开始以后巴金先生承受的每一个打击,都会加倍沉重地打在她的心上。她怕丈夫承受不住,不得不敏感地睁大眼睛,勇敢地⾝而出,温柔地费尽心思。一年又一年,她完全累垮了。七月份确诊之后,由女婿祝鸿 生驮在脚踏车的行李架上一天天去医院,祝鸿生也是我们的同班同学。不到一个月,已经接到病危通知。 当时巴金先生正被羁押在郊区奉贤的“五七⼲校”劳动,多么想请几天假来陪陪临终的子。但是,请假总是不准。那只能靠李小林来为⽗⺟的最后相聚而奔走了。作家协会的造反派工人作家被说动了,但是,一到工宣队负责人手上又被卡住。那个満脸冷漠的负责人听李小林说完紧急情况,只是懒懒地说一句:“他又不是医生,回来能做什么?” 这是一个不在乎人间生离死别的铁锈年代,这是一个不知道临死之人除了见医生之外还想见见亲人的冷⾎群落,这是一个不明⽩家庭本义和伦理责任的卑琐权力…一九七二年八月十三⽇,巴金先生终于失去了自己的子。 作家不想活了。或者说,不知道怎么活了。 此后不久又去看李小林夫妇,祝鸿生指了指隔壁房间,说:“今天老人家放假一天,在休息。” 于是我们轻声说话。 不久,突然传来低闷的四川口音昑诵声,纔几句,又停住了。 李小林说:“那是但丁,爸爸在背。” 我转头看去,房门关着。 wWw.iSjXS.CoM |
上一章 借我一生 下一章 ( → ) |
沙迦小说网提供了余秋雨创作的小说《借我一生》干净清爽无错字的文字章节在线阅读,沙迦小说网给您更好的借我一生阅读体验.尽力最快速更新借我一生的最新章节,用心做最好的小说精校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