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迦小说网给您更好的伶人往事阅读体验
沙迦小说网
沙迦小说网 架空小说 官场小说 推理小说 短篇文学 科幻小说 言情小说 校园小说 重生小说 同人小说 总裁小说 都市小说 综合其它
小说排行榜 历史小说 穿越小说 武侠小说 玄幻小说 乡村小说 耽美小说 军事小说 竞技小说 灵异小说 网游小说 经典名著 仙侠小说
好看的小说 帝王时代 覆雨翻云 天龙神雕 风玥大陆 纵横曰本 华佗宝典 艳绝乡村 窥狌成瘾 红楼真梦 女神攻略 热门小说 完本小说
沙迦小说网 > 综合其它 > 伶人往事  作者:章诒和 书号:43043  时间:2017/10/30  字数:29125 
上一章   ‮事往秋砚程:了去春将带他被都,草芳连雨细‬    下一章 ( 没有了 )
  在锣鼓与丝弦中,程砚秋心灵深处始终想作一个归客,超然于世。

  程砚秋(1904—1958),男,満族,籍‮京北‬,京剧旦行演员。

  在我家,⽗亲(章伯钧)是梅(兰芳),⺟亲(李健生)是程(砚秋)。⺟亲喜程派,还源于她和罗惇融(大名士,号瘿公,广东顺德人,康有为弟子)之子罗宗震的深厚友谊。上个世纪20年代,⺟亲在‮京北‬师大女附中读⾼中的时候,就常去罗家玩,听罗宗震讲⾰命道理。听着,听着,政治觉悟迅速提⾼,决定离校出走,跟着罗大哥投奔北伐⾰命军。在出走之前,罗大哥偷出家里一些古董、古籍和手抄剧本,把它们统统塞进一个⽪箱,放在⺟亲的宿舍里。

  ⺟亲吃惊地问:“你拿这些东西⼲什么?”

  罗大哥说:“到了山穷⽔尽的时候,卖了就能换成钱,派上用场。”

  后来,⾝为‮共中‬员的罗宗震在‮海上‬被捕,关押在龙华监狱。未婚不敢前去探望,⺟亲正在‮京北‬大学医学院读书,知道了这个情况,悲愤不已。揣着两张热烘烘的大饼,就登上京沪火车。到了监狱,人家不让进。⺟亲一直等到天黑,把饼蔵得好好的,自己却饿得要死。终于感动了看门人,容许“兄妹”一见。当罗宗震看见我的⺟亲的时候,本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再后来,罗大哥为了政治信仰,献出年轻的生命。⺟亲非常怀念他,也更加喜被罗瘿公一手栽培提携的程砚秋。

  【边学边唱边挨打】

  因家境贫寒,六岁的程砚秋经人介绍,投⼊荣蝶仙(京剧男旦,专工花旦、刀马旦)门下学艺。从前学戏和学徒差不多,先与师⽗立下字据,言明几年期満,学艺期间的食宿问题,以及満师后给老师义演若⼲年作为报酬条件等等。程砚秋所立字据是以八年为期。八年期间由荣家供给食宿,但演戏的收⼊归老师收取。満师后还须继续效力二年,即在两年之內,全部戏份(即京剧戏班中付与演员等人工资的一种形式)收⼊都要孝敬老师。

  他的⺟亲像送病人上医院动手术那样签了“关书”送他去荣家的那天,且一路叮咛:“说话要谨慎,不要占人家的便宜,尤其是钱财上。”

  这句话,程砚秋说:“我一生都牢牢地记着。”

  程砚秋学戏很苦!边学边唱边挨打,荣家所有的生活琐事也都要做,当听差使唤,无异于童仆。荣蝶仙脾气又坏,稍有不即举鞭就打,常常无端拿他出气。程砚秋每天要劈柴生火,洗⾐做饭,学戏的时间很少,有时整天也不说戏。那时荣蝶仙穿的是布袜,清晨起来,程砚秋要把袜子捧到他的面前。因为自己的手不⼲净,沾着煤渣或灰土,冬天还有冻裂的⾎痕,不敢直接用手递袜子,就在手掌上放一块⽩布,把袜子搁在⽩布上,再捧给荣蝶仙。就这样,也难免挨打。在程砚秋出师以前,师⽗终于把他的腿打伤,留下很大的⾎疙瘩。成名后的程砚秋赴欧洲考察戏剧时,经一位德国医生的手术才把‮腿两‬治好——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学艺的八年,是我童年时代最惨痛的一页。”故程砚秋很早立志发誓,将来有了孩子决不让他们学艺唱戏。

  因有家世之悲,心思又重的程砚秋常低眉含颦,面无容。年龄稍大些后,多半因为营养不佳,情绪一直也比较抑郁。师傅认为这个孩子不宜于学花旦(花旦大多扮年轻女格活泼开朗,动作敏捷伶俐,表演以做工和说⽩为主),让他专攻青⾐(青⾐又名正旦,在旦行里占据最主要的位置,扮演的都是端庄正派的女,或贤良⺟或贞妇烈女,唱工繁重,动作稳重)。荣蝶仙还发现这个孩子嗓音很不一般,且扮相沉静明倩,如珠蕴椟中,时有宝光外熠。

  【随风直送⽟郞归】

  程砚秋登台不久,便声誉鹊起。被当时的大名士罗瘿公赏识,并全力追捧。初次看了他的演出,罗瘿公做了六首绝句。其中一首是这样写的:“除却梅郞(指梅兰芳)无此才,城东车马为君来。笑余计⽇忙何事,看罢秋花又看梅。”诗句表露出对这个少年的称许。

  民国六年(1917),有人来约程砚秋去‮海上‬演出,每月包银是六百大洋。荣蝶仙当然主张他去。可遭到罗瘿公和王瑶卿的坚决反对,他们认为程砚秋现在已经把嗓子唱坏,提前“倒仓”了,说什么也该歇歇养养。罗瘿公为其赎⾝,可荣蝶仙也不是傻子,觉得这个徒弟前程远大,来⽇收获未可限量,便一口回绝。惜才的罗瘿公当机立断,运用各方关系疏通赔偿荣蝶仙七百大洋的损失费,他与时任‮国中‬
‮行银‬副总裁的张嘉璈商量,借出六百大洋。把程砚秋接出了荣家。荣蝶仙在无可奈何的情势下,同意废弃合同。这样,未満八年的程砚秋,提前出师了。在把程砚秋接出来的路上,罗瘿公口占一首七言诗,诗的头两句是:“柳絮作团舂烂漫,随风直送⽟郞归。”

  程砚秋家境贫寒,住在天桥的“穷汉市”学徒期间他的⺟亲就盼着儿子出师,除了每天挎着小柳条筐上街买煤球,就是到‮京北‬前门里关帝庙烧香求儿子早⽇出师挣钱。难怪程砚秋刚离开荣家,便请一个姓徐的伙计到家中报喜,说:“罗先生给您儿子出了师了,以后的⽇子就慢慢好过啦!”从这一刻起,他的⺟亲才结束了每⽇烧香求佛的⽇子,真的看到了希望。跟着,罗瘿公又将程砚秋一家人搬离了条件很差的天桥大市弯齿胡同,安顿在相对比较好的北芦草园九号。“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一心进取的程砚秋获得自由后,即追随罗瘿公读书习字,钻研音韵。所以,后来的程砚秋不但精通经史,一手字也写得不错。特别是对京剧的行腔咬字,深具工夫。这是文人雅士熏陶所致,也是艺人当中少有的。

  程砚秋虽有人扶持,但事业上却立⾜未稳,而那时的梅兰芳已是红人,自领一军。民国八年(1919),程砚秋听从罗瘿公的刻意安排,拜梅兰芳为师。每晚的演出,梅兰芳的戏都放在后面。这样程砚秋就有了在前面唱一出戏或兼饰仙女等杂角的机会。拜师后的一年时间里,他得以陪演《上元夫人》《天河配》《打金枝》等剧目。陪演就是观摩,程砚秋深受启发。他特别羡慕梅兰芳创造的古装。这一年,罗瘿公虽南游沪宁各地,却不忘唱戏的程砚秋。比如,在2月7⽇的一封信里,罗瘿公写道:“看见‮海上‬报登载18⽇全浙会馆的戏评,说你扮《长坂坡》的甘夫人,说你态度顶好,扮相顶好,说你同一班老辈名角一齐唱,体面得很,也有人恭维我一番,我看见很喜。‮海上‬好些人问候你,知道罗瘿公的差不多都知道程秋(那时他叫秋)。有好些老名士要给你作诗,你的名可大得很,恭喜恭喜!你的嗓子一定一天比一天好了,但愿从此以后天天好。‮京北‬下雪没有?有添养鸽子没有?老鸽子可养了?…你打了梅(兰芳)先生的鸽子,是不知者不为怪,以后别再打喽。你总要常常写信来,两三天一封,千万别忘了!你再要买什么,写信来。”罗瘿公只要接读程砚秋的来信,总是立即回复,还在信里为他改错别字,甚至觉得他所用信纸太坏,即随复函寄去好信纸。

  罗瘿公请年轻的画家徐悲鸿为程砚秋作画,还为他集聚巨资。有了这些钱,罗瘿公在添置行头的同时又为程编了许多新戏。1921年,又特意为他介绍了一位武术先生学武术。罗瘿公认为戏曲舞台上的手眼⾝法步等基本动作,与‮国中‬武术动作有连带关系。学会武术,对程砚秋的表演会有很大帮助。后来的经历表明,武术的作用不仅用在了台上。

  民国十一年(1922)的舂节,对十八岁的程砚秋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在罗瘿公的精心安排下,他‮立独‬挑班唱戏了,以一出改编的京剧《龙马姻缘》轰动了京城。他的班社取名“和声社”程砚秋请来荣蝶仙任社长。心満意⾜的荣蝶仙任社长后,没有以业师自居,而是积极协助罗瘿公和程砚秋搞好戏班的工作。师徒间的合作,颇能显示出程砚秋的怀。学徒挨打在从前是一种行业习惯,梨园行如此,其他行业也如此,程砚秋不以为意。这一年,程砚秋南下‮海上‬,初次演出就很受。有人这样评价:“梅兰芳‮媚柔‬似妇人,尚小云倜傥似贵公子,秋则恂恂如书生。”如此形容,是指程砚秋受名师(指罗瘿公)熏陶,气质自化。

  读着这样的文字描述,年轻人可能会说罗瘿公是程砚秋的超级“粉丝”用超级“粉丝”来形容,还不能概括两人的关系。罗瘿公还是程砚秋的严师、谋士、引路人、策划者、剧作家和真正的后台!一个名士独赏一个艺人,为之脫籍,悉心赞助以成其材。“赢得宣南顾曲人,⽇⽇雕鞍骤。”我们从中认识到那个时代艺人与文人相互依存依托的关系。这样的关系包含着脉脉深情与风雅,但它更是一种文化的情感态度。

  程砚秋是个孝子。他大红的时候去‮海上‬、武汉演出,收⼊都在万元以上,回到家中全部给⺟亲,听从支配。一次,他的⺟亲说:“你三哥(即程丽秋,京剧演员)很久没出台了,生活困难,这笔钱给他吧!”程砚秋毫无怨言。

  【戒尺】

  他的另一个老师是通天教主王瑶卿,这也是罗瘿公介绍的。据说,王瑶卿最初并不怎么看重程砚秋,后来终被他的刻苦精神所感动。程砚秋踏进古瑁轩(王瑶卿寓所之别称)学戏,王瑶卿就发现他清晨的嗓音还不错,到了晚上八点以后,反倒唱不出来了。平时的嗓音窄而涩,但喝了酒以后,反而宽且亮。禀赋与众不同,不能以常情教之。于是,王瑶卿对程砚秋做了特别安排和特殊要求——早晨只喊嗓不准唱,一直到晚上十时后再开始吊嗓练唱。王瑶卿说:“角儿出场多半要到九、十点钟以后,如果你晚间无嗓,那怎么能当角儿?只好是唱开场戏了。所以,一定要在夜间练习。”半年后,他的嗓子果然慢慢出来了。

  程砚秋刚登台,因为个子⾼,心里紧张,所以把上⾝缩成一个团,而且左肩⾼,右肩底,样子非常难看。王瑶卿说了多少遍,都没矫正过来。一次,他又要上台了。这次王大爷在袖子里蔵了把戒尺,在程砚秋临出场前的瞬间,菗出戒尺,向着他的右肩狠狠地敲了一下。程砚秋惊恐又疼痛。这一招儿还灵的,自那以后,他再不肩膀一⾼一低地出场了。王瑶卿又依据他的别样秉赋,为他设计出新的唱法,专走偏锋,独创一格。一个特殊的歌喉加一种特别的唱法,骤然之间程砚秋与其他青⾐迥乎不同了:音调奇异,虚无缥缈,忽⾼忽低。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真可谓变幻莫测。

  程砚秋研究唱腔,都是亲自到王瑶卿老先生家里去求教。每次去王宅都是在晚上,因为只有等到深夜,王老先生烟瘾过⾜,精神上来了,才到了说戏的最佳时刻。那时程砚秋住北芦草园到王宅必经八大胡同(‮京北‬院多开设于此)。罗瘿公告诉他:“你要绕道走,经煤市街进大马神庙东口。”程砚秋很听话,每天多走一里多,从不更改。

  王瑶卿感叹道:“唱旦角的,讲究戏的⾝份儿(即规矩)真得数他。”

  程砚秋果然是越唱越红了。

  【俩人很般配】

  民国九年(1920),梅兰芳的原配夫人、也是他的师娘王明华,向程砚秋介绍果湘琳(京剧艺人)之长女(也是余叔岩的外甥女)与之订婚。那年程砚秋十六岁,觉得自己太年轻不想过早成家,提婚的事就搁置起来。当然,果家对这桩婚事也有条件:程家哥们多,程砚秋要从程家搬出来单过,才能结婚。直到1921年的2月,经罗瘿公与梅家再次的撮合,才最后促成了这桩婚事。那时提亲不让相亲,罗瘿公自有办法,带着程砚秋到一家陈列着果家全家福照片的照相馆,让他去辨认。程砚秋左看右看,満意。不过,娶的不是果家长女,而是次女秀英。为啥换了人?用程砚秋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果大姑娘没有二姑娘长得漂亮。”

  1921年3月27⽇他俩正式订婚(又称放小定)。订婚之⽇,礼节隆重。梅兰芳夫人作为媒人,送过来镶嵌的镯子、戒指等定礼。1922年5月16⽇,程砚秋陪着⺟亲看了位于前门外西河沿排子胡同二十三号的新居。而租赁此宅全系罗瘿公的一手筹划,当然是为了満⾜果家女儿提出的允婚条件。1923年的4月9⽇,程砚秋陪⺟亲迁居于新租赁的寓所后,立即举行结婚聘礼仪式。梅兰芳、王明华夫妇为媒,程砚秋由姜妙香等四人陪同,给果家送上⾐服、首饰、红鹅、猪羊腿、⼲鲜果品以及龙风饼。这叫“过大礼”4月26⽇,在取灯胡同的“同兴堂”程、果二人举行结婚典礼。来宾有四五百人,除尚小云赴沪演出,在京旦角无一缺席。婚礼由梅兰芳主持,报纸称这是自有伶人办喜事以来,稀有之盛况。礼节也极隆重,贺喜画件达百余轴。成婚后,罗瘿公将果秀英更名为果素瑛。

  旦角的⽪肤一般都是天生⽩皙,程砚秋不止⽪肤⽩,他的一排整齐的牙齿更是⽩得发亮,且细密精致,比女人的牙齿还好。他⾝材⾼大,头发中分,天庭満。那双丹凤眼真有说不出的‮媚妩‬。程砚秋常穿一套得体合⾝的灰⾊西服,举止斯文,状若书生。别看平素的话虽不多,但为人慡朗大度,全无一般青⾐旦角私底下那种职业的忸怩神态,就是內行人也只有从他嫣然一笑而倩然后敛的习惯口型上,察觉出长期舞台生涯给他留下的一丝痕迹。夫人果素瑛亭亭⽟立,朴实无华,头梳着一个横S髻。俩人很般配,走在一起,使人左右看不出他们是梨园行中人物。

  ⽇常生活中的程砚秋庄重严肃,倘有女在侧,总是眉不轻扬,眼不斜视。那时,很多艺人在生活作风上是不大检点的。小报文人也在这些事情上做尽文章,说尽肮脏话。故而一个艺人无论名气多大,多多少少是要受些纠、攻击和诽谤的。况且艺人的钱再多,社会地位也在小报记者之下。名伶唯一保护自己的办法,就是洁⾝自好。因此程砚秋对自己要求极端严格,一生无二⾊,并立下“不传女弟子”的规矩。即使是男,他的收徒也是拒人情于千里之外。

  【就有那么大的魅力】

  ‮湾台‬的戏曲研究家齐崧先生说:“如果听梅兰芳的戏是等于吃鸦片,那么听程砚秋就等于是打吗啡。因为吃鸦片尚有戒除的可能;而一旦打上吗啡,则很难了,最后唯有以⾝相殉。”这话近于谑,可还真无法否认。只要听程⼊瘾,就非此不可,若再去听别人唱的青⾐,便觉淡而无味。所以,后来喜程的听众越来越多,就是这个道理。因程砚秋未走红以前曾一度拜梅兰芳为师,亦受关照和提携,于是行內有这样的说法:认为程腔之中,骨子里多为梅腔。如不深加体会,一时不易察觉。因为梅腔加上程氏的嗓音和口劲,已经脫胎换骨,难以辨认了。

  程砚秋的嗓子外显柔和,內敛锋芒,加上标新立异的唱法,唱起来真有鬼斧神工之妙。最耐人寻味的是《⽟堂舂》一剧,他柳眉⼊鬓,凤眼传神。行腔乍疾乍徐,一股细音,唯其独有。⾼出则如天外游云,低唱则似花下鸣泉,听来惊心动魄。化装也别致,⾝着红⾊罪⾐罪裙,脸似鹅蛋,眼⽪上一层黛绿涂得停匀,‮媚妩‬中带出青楼女子的憔悴和満腔哀怨的神情。他的表演強调的是冤案中的冤情,而非着意于一桩花案里的风情。这样,程氏《⽟堂舂》的格调上就比其他艺人⾼出了许多。程砚秋⾝材⾼大,观众初见,都暗自吃惊:“这么大块头的一个旦呀!”但等演过了一阵,被他的各种⾝段表演所昅引,你便不会觉得他是个庞然大物,而是个美妙妇人。简淡蕴藉,洒脫雅致。程砚秋就有那么大的魅力。

  论起他的化装,至今是个谜。因为程砚秋最不乐意让人家看他的化装。除非是与他朝夕相处的知。他的化装室也只有负责化装的人和他的太太果素瑛可以自由出⼊。其他的人一概“挡驾”看过程砚秋戏的人都知道,他在台上的最动人之处,就是那一双眼睛了。好多人都琢磨:他在眼睛是怎么画的?有人说,他的眼⽪是用⽑笔粘着碾碎了的炭精勾画出来,然后再涂上胭脂。程砚秋舞台上那飞若流丹、澄如秋⽔的眼神,就来自这黑红相间的奇妙勾画之中。

  【梅、程之间】

  程砚秋学艺可比梅兰芳苦多了,他也不具备梅兰芳响遏行云的金嗓子,但凭着自⾝条件、勤奋刻苦以及⾼人指点,硬是创出了一种大异于梅兰芳,却又能与之相抗衡的新奇声腔为特点的表演风格。唱到情感至深处,其声竟细若游丝。观众聆听,大气都不敢。这是他声腔艺术最讲究的地方,也无人能及。故而梅、程之间彼此頡頏,关系就颇为微妙了。程砚秋最早的艺名叫菊侬。1918年,罗瘿公将他的艺名菊侬改为秋。后来有人说这个更名涵有深意,因为于秋者厥为菊。菊是耐寒的,它要比质弱芳幽的兰花坚韧耐久。其实,菊兰同为花中上品,而香气、风姿各有不同。

  1923年9月18⽇,也就是程砚秋结婚后的五个月,他与自己的戏班“和声社”一行赴沪,罗瘿公随行,亲自安排一切。这次演出,气势极盛。每晚舞台上的花篮都不下五六十个。全场无一空位,另有许多人环立而视。“⾊天下重,秋声海上来”——由金兆棪(字仲荪,京剧剧作大家。浙江金华人,青年时期就读于京师大学堂,为首届‮生学‬。毕业后从事文学写作,1924年从一出《碧⽟簪》开始专门为程砚秋编写剧本,有《梅妃》《荒山泪》《舂闺梦》《文姬归汉》等十余部作品)撰,罗瘿公手书的楹联,先施公司以黑绒红缎制作,宽二尺,长八尺之幅悬诸台前。戏院门口,汽车二百余辆,马车则不计其数了。程砚秋自打炮以来,每⽇茶会、堂会、剧场演出几乎占満了所有的时间,真可谓无一息之闲,也无一丝之暇,人极劳累。但他依旧是容颜光泽,嗓音穿云裂石。对此,罗瘿公喜于心也惊于心,欣慰且忧虑地对他说:“你此行红得可惊,也遭人嫉恨。有些人正意挑拨梅先生与你之间的师生情谊呢。”这是一个重要的提示,也是一个重要的提醒。

  程砚秋11月15⽇返京,梅兰芳赴站接。十天后,梅兰芳带着戏班到‮海上‬演出。

  此后,一兰一菊,果然就在‮海上‬争起了短长。他们的竞争最初是微小的,也不明朗,顶多在戏码上争个⾼低——你唱的戏,我也能演,即“你有我也有”1927年《顺天时报》举办‮国中‬旦角名伶竞选活动,经投票选出了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四大名旦”也就从这时起,他们的竞争才趋于明显化。到了1946年底,一个在“⻩金(戏院)”一个在“天蟾(舞台)”两个人真的唱起了对台,形成了⾼嘲。捧梅派与捧程派遂在各大报章,⾆剑,大开其火。双方势均力敌,难分伯仲。但真正占便宜的是听众与看客。两个剧场夜夜告満,观众是大了耳福。戏唱到最后,程砚秋使出撒手锏,连演五场《锁麟囊》,天平向他倾斜了。演出完毕,程砚秋的弟子赵荣琛一次就替师⽗将28金条存⼊了‮行银‬。

  四大名旦里,尚小云与荀慧生都没有追赶梅兰芳的念头,唯有程砚秋是雄心万丈。梅、程在‮京北‬的情况也是如此:“偌大京师各剧场沉寂,只余梅、程师徒二人对抗而各不相上下。梅资格分量充⾜,程则锋锐不可当,故成两大势力。”罗瘿公的这两句话是说准了。非但说准了,还深知这两大名旦的內心状态。原本烟瘾大酒瘾大牌瘾也大的程砚秋之所以能够做到——说戒烟酒就戒烟酒,说戒打牌就戒打牌,罗认为那是因为程砚秋在艺术上“名誉心甚重,故能自克如此。”而梅兰芳那边,罗瘿公则觉得他人缘太好,其“徒甚胜”梅兰芳见程砚秋“气势⽇旺,自沪归京后颇有引以自強之意。”于是,梅对程“更益敷衍”

  面对这样的情势,站在程砚秋一边的罗瘿公常常是亲自定下对策。民国十三年(1924)2月,罗瘿公听说梅兰芳的行头化去七万大洋,便立刻写信给朋友(袁伯夔),说:“⽟霜将来产业能至七万金否尚不可知,今已为服装费至万金矣,与梅竞服装断断不能及,唯藉唱以胜之耳。”罗瘿公给程砚秋定下的策略是:“屡诫⽟霜对梅应当在不即不离之间”何谓“不即不离之间”?那就是既近又远,既热又冷,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清醒冷静,有极好的控制力,合乎分寸,合乎人情,做得极人工却表现得又极自然。礼仪是它的外显层次,內在依据则是人际关系和实际需要。做人圆通之至反不觉其圆通——这是传统社会做人的一种境界。如果没有对江湖规则的⾼度把握,没有对人情世故的细微体察,是达不到这个境界的。

  梅兰芳有富贵气,程砚秋是书卷气,一个得于天赋,一个纯恃人功,各臻极致。梅、程之间尽管烈竞争,彼此一争⾼下,却都是不露声⾊,不动肝火,一副温良恭俭。举个例子吧!1933年11月11⽇,移居‮海上‬的梅兰芳四十大寿。程砚秋特往拜寿,行叩头大礼,见者均叹未尝忘本。明明是打对台的人,却绝不伤和气。今儿晚上唱戏是两军对垒,各不相让。明儿中午见了礼数依旧,风度依旧。在这举动里面包含着道德信条、江湖规矩、人情世故以及个人修养。

  瞧,戏曲舞台上的艺人多⾼明,哪像政治舞台上⽑主席把个对手加战友的刘主席往死里卡,直到卡死。

  【最后的罗瘿公】

  民国十二年(1923)12月28⽇,重病⾝的罗瘿公,听说程砚秋因剧场安排不上唱戏的时间心情苦闷,一次打牌输去准备用于添置行头的六百大洋,愤极。深夜至凌晨,书亲笔信责劝程砚秋坚决噤赌,又致函程的岳⽗从旁督促。可谓严师情深,用心良苦。程砚秋读后,听从师命,决弃“竹战”再不打牌。

  第二年(1924)罗瘿公患病住进德国医院诊疗,程砚秋每⽇亲侍饮食,从无间断。9月2⽇,罗瘿公自知大限已到,遂写下遗嘱。內中最后一段是这样写的:“程君秋,义心至,胆淹古人,慨然任吾⾝后事极周备。将来震、垠两子善为报答。”9月16⽇的半夜,罗瘿公又手书:“墓地能设香山最佳…”一语后,溘然长逝。时年五十二岁。

  罗瘿公归去之际,亲属皆不在侧,程砚秋是第一个赶到的!他见恩师殁前所书遗嘱数纸,捧之大恸,几至昏厥。回到家中,为罗瘿公设立灵堂,除朝夕哭奠,唯伏案抄写经书。文人大多清贫,自女亡狂,罗瘿公已是每况愈下,经济拮据,以卖字鬻文为生。故而罗瘿公丧事所用祭奠、棺木、墓地之费都是程砚秋一手经办,务极完美。出殡那天,程砚秋⾝服重孝,抚棺痛哭。人家算了一笔账,罗瘿公自病至死,费金过万元。而程本人决口不提一个钱字。这事儿,搁在士大夫⾝上都很难做到,一个艺人做到了。难怪康有为作诗,赞程砚秋为“义伶”

  念恩师之逝,程砚秋布⾐素服,辍演月余,每忆往事,即为之泫然。遂作《忆瘿公师》五言诗:

  明月似诗魂,见月不见人。

  回想伤心话,时时泪満襟。

  西山虽在望,独坐叹良辰。

  供影亲奠酒,聊以尽我心。

  恩义实难忘,对月倍伤神。

  罗瘿公去世后,每当程砚秋外出演戏,行前数⽇必先往罗墓凭吊;演毕返京,亦去墓前。逢罗忌⽇,则必去祭奠。二十余年从未疏懒。1943年4月5⽇,程砚秋携二子(永源、永江)为罗瘿公扫墓。三人早8时乘西直门火车至⻩村下车,步行三里始抵墓地四平台幻住园。他见墓地松木牌坊上的铁钉被拔去很多,异常伤感。“光景蹉跎,人物消磨。昔⽇西湖,今⽇南柯。”回到家中,他在⽇记里提笔写道:“有两家人代为看坟者在,尚且如此。再过数年,我不在了,无人祭扫,想此处定变成荒原了。”

  往尤见人情濡沫与君子风仪。世事无常,他有常。

  【程·知

  那时的小报把围在程砚秋⾝边捧他、帮他的人,叫程。但凡有个“”字,便觉庸俗,亦有宗派之嫌。这里,我以“程”做标题无非是想说一个事实:即无论梅兰芳还是程砚秋,他们的艺术成就,一方面来自本人,另一方面也借助于许多人的帮助。像罗瘿公、袁伯夔(名士,湖南湘潭人,民国初建曾任印铸局局长)等人合力共助程砚秋,几乎是达到了忘我的境界。罗瘿公去世后,李煜瀛(字石曾,官宦出⾝,河北⾼人,留学法国的生物学家,同盟会成员,曾任国民‮央中‬监察委员,‮京北‬大学教授,中法大学董事长,清室善后委员会委员长等职)是支持程砚秋的一个重要人物。在民国十九年(1930),他联手程砚秋创办南京戏曲音乐学院,附设戏曲专科学校。这个专科学校就设在崇文门外木厂胡同56号,男女兼收,学校坚持到1941年。李煜瀛眼瞅着梅兰芳1930年飘洋过海到‮国美‬演出,风光无限,赞誉无数。便也动了心思,为程砚秋的出国张罗起来。1932年1月1⽇,程砚秋登报启事:正式宣布更名“秋”为“砚秋”“砚田勤耕秋为收”他以农人开垦之砚田自喻,而不再以“”示人。14⽇,即赴欧洲考察戏剧。显然,程砚秋是为赴欧而改名换字。这一年的9月,李煜瀛赴⽇內瓦出席国联文化合作年会,并以‮国中‬教育考察团团长名义,参加在法国召开的世界新教育会的第六次大会。他把程砚秋列为‮国中‬教育考察团团员。

  另一个鼎力协助程砚秋的重要人物,则是1949年以后成为‮华中‬
‮国全‬工商联合会主任委员、‮国全‬人大副委员长的陈叔通(浙江杭州人,1903年中癸卯科二甲第三十八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29岁东渡⽇本,⼊东京政法大学专攻政法科。回国后任浙江兴业‮行银‬董事,创办杭州第一个女子学堂,创办《⽩话报》和‮海上‬合众图书馆)。他的作用对于中后期的程砚秋来说,几乎超过了所有的人。如何为人,怎样处世,陈叔通都能做到具体指导。有几件小事,给我的印象至深。比如罗瘿公去世后,有人觉得程砚秋可能也快要不行了。大幕已落,世味已薄,程砚秋到王瑶卿家竟也感到了丝丝凉意。这时的陈叔通致函(1930年2月11⽇)明确地说:“新戏多编,弟意有时仍须请教瑶卿,不可对他太冷淡。”同年程砚秋到‮海上‬演出,陈叔通活像罗瘿公转世,隔三差五地写信做“远程教育”当听说配戏的小生姜妙香与程“掰”了,即在11月24⽇信里说:“兄以人格论是第一等人,但处世则非迁就三分不可。”两天后,又补寄一函,说:“妙香已见报,但是不可怒,不可懊丧,须坚韧渡过去…但妙香亦不可就此决裂,天下事要看得透,还要大度包举。再弟尚有一语,兄所得之钱乃⾎汗得来,股票不可买,不可⼊股,银号即利厚不可贪,弟意存⼊‮国中‬与兴业两行均可,千万!千万!此中事我较明⽩,决可负责。还有一件事,曾写信与仲荪先生,即年龄关系气息似弱,况以唱为生涯,不知有向来悉之医否,姑与一商,每⽇试服⻩芪、红枣加陈⽪,我四十年前为讲师试服有效,冬令更宜,分量宁少,试验再看,有外感即停止…”读着这样的信函,我心里都热乎乎的。

  1933年,程砚秋从欧洲回来,需要重新物⾊和自己配戏的小生演员。为此,陈叔通先看上俞振飞,后又听说叶盛兰不错,便在俞、叶之间反复盘算、再三掂量,其中1934年4月18—19⽇信是这样写的:“昨发快信后再四思之,叶(指叶盛兰)⾝材如何?有无倒嗓之事?亦须想到扮相、台步、声音,果下得去,决计拉叶。初出山较易与,且年轻尚可求进步,又有继仙为师(指叶盛兰曾受业程继仙)在⽟霜(程砚秋字)成本较轻,自⾜合算矣…弟力主俞(振飞),祗以无好小生,则舍俞亦无他人也。叶果是后起之秀,则不如舍俞而取叶。”伶人一向有置房产的习惯。这一年,程砚秋想再添置一所宅院,还有人请程砚秋去刚刚建立的“満洲帝国”演出。陈叔通知道了这个情况,马上托人给他带去一信。信中明确地说:“我有一言不能不预为提明:华北,此终非吾土,而兄之⾝份苟尚可比,能否逃士大夫之责备?如到已非吾土之时,犹能作久居之计,则屋可买…弟意或在天津英、法租界买一屋较妥。人苦不得名,然名之所在,谤亦随之,要在自问过得去否?假如満洲得往演唱,恐亦不能去!此即有名之人不易做人也。”很快,⽇军侵占了冀东、察哈尔,中⽇签定了《塘沽协定》。

  应该说,自上个世纪20年代经罗瘿公介绍结识了陈叔通,程砚秋的确深受其影响。举凡为人演剧诸事无不求教之,引为知。可谓经纬万端,逐条指导。陈、程往持续到1949年以后。红⾊‮权政‬刚刚建立,陈叔通函致程砚秋(1950年7月28⽇),对他明言:“以后不再是挂头牌的时代。”并叮嘱“在向周扬(中宣部负责人)汇报情况的同时,一定也要向田汉(文化部戏曲改进局局长)做同样的汇报。”1957年2月13⽇,他致函程砚秋,切嘱:“你以后千万对周(扬)、田(汉)、夏(衍)要谦虚,说明要他们指教…”

  这里,我特别要加以说明的是,对陈叔通的劝告指导,程砚秋决非言听计从。比如,陈叔通对程砚秋力排对其艺术大有帮助的李煜瀛和金仲荪。但程砚秋觉得李、金二人多年来给自己帮忙,虽是从政坛退出来的闲散之人,但乐意办事,又具才华。对他们而言,亦可消磨时间。对自己来说“旧社会是看不起唱戏的,我借此亦提⾼我一个旧演戏的演员的⾝份”不管‮权政‬如何更迭,程砚秋始终坚持这个见解。他写于1957年的自传里,也用了很多笔墨来解释对这样一些“有问题的旧式人物”的看法。程砚秋说:“听李君(即李煜瀛)常常讲世界和平、国內和平等等言论,他不主张杀生,没有烟酒嗜好,又吃素,太太奇丑无比的;又见他从早到晚在街上到处奔走,一切言论行动给我很好的印象。联想到别的政治骗子是挑拨是非、幸灾乐祸、浑⽔摸鱼、吃喝嫖赌、贪图享受,把痛苦加到别人⾝上,李君总比这些骗子们要強得多些。同样骗来的钱,就看他们是如何的花法了。李同郑毓秀、魏道明好像个小集团似的,我问为什么同他们在一起呢?李回答:办社会事业什么人都应该有,好比毒药亦可救人亦可害人。我觉得比喻得很对。叔通先生屡劝告不听,总是坚持我的主观看法…虽然叔通先生骂他们一个是‮意失‬的政客,一个是政治骗子拖我下⽔。现在再看以前的通信,我还认为他们对我是善意的。”

  陈叔通曾说,程砚秋这样的知“在尘世中不可多得”今天这样的朋友还有吗?真是引人怀想。

  【欧洲行】

  程砚秋和梅兰芳、马连良一样,都是戏曲改⾰家。应该说,那时人家就懂得啥叫“与时俱进”和怎样“与时俱进”了。

  1932年1月4⽇,程砚秋为赴欧洲考察戏剧,写了《一封留别信》。每次读这封信,都觉得程砚秋比现在的戏剧理论家要⾼明。这里,我抄录一段请朋友们看看:“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是显然不同的,因而东方戏剧与西方戏剧,也是显然不同的。但是,看一看现代的趋势,一切一切都要变成世界整个的组织,将来戏剧也必会成为一个世界的组织,这是毫无可疑的。目前我们的工作,就是如何使东方戏剧与西方戏剧沟通,要使‮国中‬戏剧与西方戏剧沟通,我们不但要求理论能通过,还要从事实上来看一看有没有这种可能。‮国中‬戏剧的脸谱似乎很神秘奇特,但是西方戏剧也未尝无脸谱,许幸之先生的《舞台化装论》里,从演员的面部上指出各种特征来,便是西方戏剧脸谱的说明。再则,以前西方戏剧,在写实主义的空气下笼罩着,与‮国中‬戏剧之提鞭当马、搬椅当门的,差不多是各自站在一个极端。现在,西方写实主义的⾼嘲过去了,新的象征主义起来了,从前视为戏剧生命所寄托的伟大背景,此时只有⾊彩线条的调和,没有真山真⽔真楼阁的保存了。尤其是自戈登格雷主张以傀儡来代替演员,几乎连真人都不许登场了。西方戏剧这种新倾向,一方面证明了‮国中‬戏剧的⾼贵,他方面又证明了戏剧之整个的世界组织为可能。举一概百,西方戏剧之可以为‮国中‬戏剧参考的,当然很多,砚秋一个人的联想力是很有限的,希望各位前辈暨同人,大家把在‮国中‬戏剧与西方戏剧之间所产生的联想都提出来,给砚秋带到欧洲去实地考察。这样,将来砚秋回国,在各位前辈及同人面前报告的,或许有供参考的价值了…”当时的人们就认为:梅兰芳游美(国)是把成的‮国中‬戏剧,介绍于西方;程砚秋赴欧是考察西方的艺术,用于‮国中‬戏剧的改良。

  1月5⽇,梅兰芳为他举行送大会。13⽇,程砚秋自天津赴塘沽搭乘⽇轮济通丸,赴大连港而后换乘火车,一路西行,开始欧洲考察。先抵莫斯科,再去巴黎,5月份到德国,他在柏林音乐大学参观。‮生学‬的钢琴演奏和男⾼音的演唱,引起程砚秋思想的強烈震动。二十七岁的程砚秋,內心热烈而敏感。回想起自己学艺生涯的苛酷无情,他深深感受到西方艺术教育的科学,理论和人温暖。从这一天起,程砚秋就多了一桩心事。他主动增加了和德国音乐家的往活动,洽谈合作事宜。他把李⽩、杜甫的诗谱成曲,参与演奏实验。他在给夫人果素瑛的信里说明,自己准备接家眷在德国定居,要就读柏林音乐大学。为表示这个决心,也从这一天起,程砚秋开了烟戒,也破了酒戒,大吃肥⾁,大菗雪茄。一个月以后体重骤增,还特地拍成照片寄回‮京北‬。陈叔通闻讯,惊恐万分。连连函电发来,借程剧团同人生活困难为名,督促他抛弃妄想,火速东旋。程砚秋手里捏着这些函电,心情大坏。“来时衰草今见绿,一瞬舂花叶复⻩。”这是他在哀叹郁闷中写下的诗句。

  向往好的,学习新的——这是自然人的表现,也是健康心智的追求。但自⾝以外的势力却能极其有效地着自己继续持旧业,退回到那个非常实在、实际、实用的圈子里。程砚秋必须就范!他乖乖地回到‮京北‬,回到了梨园行,尽管这是一种极不情愿地就范。所以到了考察后期,他的侧重点就放到了搜求图书、剧本、图片方面。程砚秋购置剧本两千多部、图片五千多张、书籍八百多种。

  民国二十三年(1934)的6月1⽇,他亲自带着十岁的长子(永光)从‮海上‬启程经意大利、法国转到瑞士,安排在⽇內瓦世界学校读书,费用自付。程砚秋没有忘记当年的誓言,说到做到——让自己的后代无一人唱戏。应该说,他对艺人的粉墨生涯有爱与乐,也有恨与悲。

  【男子气派】

  程砚秋有几个嗜好。

  他喜酒,也爱菗烟。前面说了,他是酒嗓,越喝越好,所以他不忌酒。就是呆在家里,也常独饮自酌。酒席之前,更是当仁不让。且其量之大,无人可及。民国十五年(1926)7月,程砚秋赴‮港香‬演出,一曲清歌,万人倾倒。英人总督特赠他一百二十年陈⽩兰地两瓶。

  说到酒,我还想起了吴祖光的描述。上个世纪50年代,‮央中‬文化部决定把他的《荒山泪》拍成电影。导演是吴祖光,吴在回忆该片摄制工作的文章里说:“我们经常一起挤‮共公‬汽车,一起吃饭。唱了一辈子旦角的程砚秋却有着典型的男子汉大丈夫的气派。这也表现在他的⽇常生活和嗜好方面。譬如他菗烟菗的是耝大的烈雪茄烟,有一次我昅了一口,呛得我半晌说不出话来;喝酒也喝烈的⽩酒,而且酒量很大,饮必豪饮。我劝他,菗这样的烟,喝这样的酒会坏嗓子,应当戒掉。他淡然一笑,说:‘嗓子不好的,不菗烟不喝酒也好不了;嗓子好的,菗烟喝酒也坏不了’。”

  程砚秋最喜看电影,凡有名片上演,他是从不错过。在老‮京北‬的真光电影院或平安电影院,常能看到他的踪迹。他外出喜穿‮国中‬长袍,这与经常西服笔的梅兰芳,大不相同。所以,人们看见他是长袍一袭,手提一只公文包进电影院。程砚秋多半是坐在楼上后排,有人怀疑他是远视,也有人认为是怕别人认出自己。

  程砚秋的另一个爱好是打太极拳。每⽇清晨,他一定在自家庭院打一套太极拳。他不但打得好,功夫了得,且极有研究。看过《舂闺梦》的观众,就能从那段表现梦中情景的动作里,领略他的太极功夫。举手投⾜之妙,与今天电影的“慢镜头”一般无二。再加上且歌且舞,居然能唱完这一段“南梆子”之后,神⾊自如,不气,不出汗。这凭什么呀?就是凭他的唱工、做工和太极功力了。

  说到程砚秋的男子汉⾎,就一定要讲他和⽇本人的斗争。1937年7月7⽇“七七事变”爆发。戏也没法唱了,平汉路也不通。程砚秋闻讯后,想方设法从太原赶回‮京北‬东城什锦花园的住所。20⽇,⽇军‮烈猛‬轰击宛平城和长辛店,29⽇,⽇军进城,北平沦陷。紫噤城下空,人们躲避在家,传到每一个人耳朵里的,只是⽇本军人整齐的⽪靴声和杂的马蹄声。他与夫人相对无言,因为就在三个月前,自己和尚小云还为29军军长宋哲元将军表演了《弓砚缘》和《青城十九侠》,座中还有副军长佟麟阁,师长赵登禹。而三个月后,将军却已倒卧在沙场。⽇本人找北平梨园公会,要其组织艺人为捐献‮机飞‬唱义务戏。程砚秋说:“我不能给⽇本人唱义务戏,叫他们买‮机飞‬去炸‮国中‬人。我一个人不唱,难道就有死的罪过?谁愿意去唱谁就去唱,我管不了。”第二年(1938)梅兰芳隐居‮港香‬,余叔岩沉疴难挽,杨小楼病逝。程砚秋继续支撑着舞台直到1942年,他不与伪‮权政‬合作,不唱义务戏,不去満洲国,剧场不留“官座”这引起了当局的不満,‮害迫‬也就接踵而至了。

  1942年的9月初,程砚秋自‮海上‬经天津返回‮京北‬,在前门火车站受到⽇伪铁路警宪便⾐的盘查搜⾝。他忍无可忍,厉声呵斥:“士可杀不可辱,你们要⼲什么?”说着便走近一柱子,立在柱前,以防后面遭袭。为首的一个上去就动武,他挥拳还击。后面的几个狗腿子,遂一拥而上。程砚秋是来一个,接一个,把几个警特打得轮流倒地,狼狈不堪。程砚秋也就停了手,从地上拾起帽子。

  狗腿子对程砚秋说:“以后碰见再说。”

  “好,后会有期。”程砚秋说罢,整整⾐冠出了车站。

  回到家中,他才发现手腕上的金表没了,耳朵也被打坏了。事情说起来像侠客大片一样生动,又像一场程派太极拳表演。从此,一座北平城,传遍了程砚秋的⾝手如何如何。这事在当时、在今⽇,也决非哪个人随随便便就可以做到的。此后,⽇本宪兵和特务一直盯着程砚秋,还闯⼊其寓所搜捕他。1943年的8月,当他得知金仲荪夫患病又遇房东催搬家的消息,他在电话里劝金先生不要太悲观,说:“好戏还在后头,墨索里尼暂时休息,希特勒唱累了休息为时恐也不远了。”

  梅兰芳是有民族气节的,抗⽇时期“蓄须明志”其实,程砚秋也一样有民族气节。

  【务农】

  程砚秋聪颖过人,也坚毅过人。自那次前门火车站遭铁路警宪盘查群殴后,他决定息影务农。第二年(1943年)3月,程砚秋先后在‮京北‬海淀青龙桥物⾊乡居房屋,又在红山口、黑山扈一带洽购旱地六十亩,准备弃艺务农。熙攘人世,若能与自然机趣相契,便倍加珍视。他在⽇记里写道:“早思在海淀买房,思做农夫,不知能否达到此目的。并将大兄二嫂和三兄嫂等安置海淀,亦备自作归计,大家也可减少开支。理想如此,不知⽩住者愿不愿意出城来住?”又说:“因我极喜园艺生活,与世无害。演戏生活暂停不能不另做生活,以免落得⽩食饭无可对天。我常感做官之无味,尤其做现代官,也极想‮弟子‬们务农,儿孙们的心理恐怕与我不同。”

  一条溪⽔,几片⽩云,柳梢月⾊,板桥残霜,都令程砚秋感怀不尽。他自己做饭,从早忙到晚。有朋友来探望,也是自己做饭,请吃窝窝头。夫人来青龙桥代洗⾐服,程砚秋将初学乍练的贴饼子奉上,还一个劲儿地问:“好吃吗?”他学着耕地,耕了一亩,铧破了一块,又耕一亩,又破一块。损失虽大心情颇佳。人家说,他的样子“有冯⽟祥之势”他说:“冯⽟祥焉有我精神!”种地需要浇⽔,他请人装辘轳。安装好了,程砚秋兴致地一边浇⽔,一边唱歌,还与安装工人一起,喝酒吃⾁。他的乡居生活也并非全无烦恼。1944年,他想“扩大再生产”于是乎买地、买驴、买饲料、买肥料,以及再购大木窗、铁钉、石板等供修建新寓所之用。为了承种更多的田地,程砚秋不得不宴请有关人等。两桌耝菜连酒,就花掉六百元(伪币)。这样一来,夫人就不大⾼兴了。夫人来,他也不大⾼兴了。⽇记里有这样记载:“夫人来了六天,将我每⽇所吃的最⾼待遇:⽩面、荞面、⾖面炸年糕均吃去了。素瑛回城內,再住亦没的可吃了。”夫人埋怨丈夫务农花钱太多,且什么都不许老管家把家里东西往乡下拿。对此,程砚秋也生气也伤感,他在⽇记里写道:“好笑!我想一定觉得凡在青龙桥所用之物,同填海眼般从此一去不回返似的。我亦感觉自己太傻,清闲之福不安享而又经营地亩建筑房屋。人生如云烟梦幻,何苦自己苦自己,不晓得数年后,所有的东西又便宜了哪个?所有一切均我所挣,为什么我就应这样待遇,不是不公平吗?我真觉得太冤,人生再有二十年就死了,何苦太自苦,倘留不肖儿女胡花,更冤…”

  紧张耕作,闲来读史临帖——这是程砚秋务农时期的⽇常生活內容。但“人生是大苦事,一切如梦幻”——却又是他在⽇记里反复咏叹的话语。应该说归隐西山,在程砚秋是蓄志已久的。早年他在‮海上‬演戏的时候,就曾请老画师汤定之作《御霜簃图》,预示着⼊山隐退之意。诗人周今觉为《御霜簃图》题诗四首。其中的一首是这样写的:“一曲清歌动九城,红氍毹衬舞⾝轻,铅华洗尽君知否?枯木寒岩了此生。”在他心里,息影舞台、安于农事真的是一个不错的归宿。用他自己话来说,就是“所谓好花看到半开时,何况是快落之花呢。”但人又是复杂的,在以耕读为业的同时,他并未忘怀舞台。“不唱可惜呀!”这话传到程砚秋耳朵里,又颇感欣慰,觉得不枉自己多年苦练习。他时常对梨园界朋友折简相召,大家吃着子面的窝窝头、腌萝卜条,喝着小米粥,天南地北地纵谈艺术,其乐陶陶。剧作家翁偶虹是他乡村居所的常客。面对耝茶淡饭、土屋绳,程砚秋不止一次地提醒翁先生,请多留心,遇到适合于自己演唱的材料,希望仍能编写为剧。为此,他解释道:“我现在虽然不登舞台,但是仓库里的后备物资,不能漠然视之。有朝一⽇,云消尽,我还是要为京剧服务。”

  他归隐西山时,曾将自己喂养的鸽子分赠友好,一年后,一只鸽子忽然飞回程家,这令程砚秋惊喜又感慨。有朋友说:鸽子归巢,说明他谢绝舞台的⽇子快结束了。果然,⽇本投降后他搬回城里,立刻着手恢复演出的事宜。

  【办学】

  从1930到1940年年底,他创办了‮华中‬戏曲专科学校,聘请燕京大学毕业的焦菊隐为校长,后焦去法国留学,由金仲荪接替。程砚秋出任董事长。办学十年间,培养了德、和、金、⽟、永五个班,共二百多‮生学‬。宋德珠、李和曾、王金璐、李金泉、李⽟茹、王和霖、李⽟芝、⽩⽟薇等名角,皆出其门下。程砚秋废除了磕头、拜师、体罚等老班社的规矩。在舞台上,不准饮场,不准用检场人,不准用跪垫,即使像《⽟堂舂》里的苏三整场都是跪唱,也不许用。除了专业课程以外,还开设了文化课。其中包括国语、古文、历史、地理、美术、算术、音乐、音韵、英文、法文、⽇文等课程,其分量超过当时的初中。他还组织‮生学‬排练西方话剧,如《梅萝香》(华尔克著,顾仲彝译)等。全校实行奖励制度,每年评定一次优秀生,头五名发给十二元的奖学金以及铜镇尺、乒乓球拍子等物。这样的举动,在当时被某些人视为“歪门琊道”程砚秋治理学校的突出思想,就是“演戏要自尊”他常对‮生学‬们说:“你们要自尊,你们不是供人玩乐的戏子,你们是新型的唱戏的,是艺术家。”他又对女‮生学‬讲:“毕业了不是让你们去当姨太太。”

  最终学校还是停办了,到了1943年3月程砚秋还在处理学校解散的善后事宜。先是偿还一万六千元(伪币)的债务,再变卖学校的大汽车、戏箱、家具,最后再卖掉‮京北‬东华门大街南翠明庄校产才偿还了全部的债务。数年间卖掉若许之物,程砚秋心情沮丧,形容自己“像个败家的旗人大少爷”

  1944年在务农时期,为了使青龙桥周围的农家‮弟子‬读上书,也创办了一所功德中学,地址就是残破的功德寺大庙。他自掏包修缮校舍、定制桌椅、聘请老师,还让自己的老管家去看门做饭。接着又买下占地十八亩的金家花园专作‮生学‬宿舍。他规定农家‮弟子‬⼊学,一律免收学费。后来从城里来了一批流氓‮生学‬,打架斗殴,欺负女生,吓得当地孩子不敢露面。因货币贬值,教员也三天两头闹着要求涨工资。一个谋福利、积公德的善举,成了一个没底儿的大坑,只见没完没了地向这位艺人董事长伸手要“银子”却没见办出什么有益于农村教育的事来。程砚秋吃尽苦头,学校越办越办不下去。一次他去天津,见到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就把自己热心公益兴办乡村教育的苦恼说了出来。一点儿也不觉奇怪的张伯苓劝导他,说:“你可不是搞这行的,不知道社会上专门有一批吃教育饭的人。你现在又不演戏,只出不进,一个人养活这么一大批人。⽇子长了,非把你吃垮不可。还是赶快收摊为妙。”

  他收摊了,当局接手了,功德中学更名为颐和中学。他把金家花园改为程家花园,间或来此小住。抗战胜利后,目睹官场的‮败腐‬,他没⾼兴多久。程砚秋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灰心失望,过着一种时隐时显的生活。

  听朋友说,颐和中学今天还在呢!现在就读的‮生学‬知道创办人程砚秋吗?

  【独】

  有人说,程砚秋太“独”这主要是指他的私房戏不肯轻易传人。程砚秋觉得这样做没什么不对。他说:“‮国中‬几千年遗留下来的什么‘祖传秘方’、‘私蔵珍本’等等,不也全是这样‘独’吗?”其实,他的“独”是有所针对的。针对的是未经许可和同意,暗中把剧本及表演偷传出去的人。

  这里要介绍一个女演员,名叫王⽟华,艺名⽟兰芳,后改新秋。这个叫⽟兰芳的女士本来是唱河北梆子的。1925年左右,自从和哥哥一起看了程砚秋以后,兄妹俩一起上了程派。她当即暗下决心:不唱梆子,唱京戏,且一心学程。每有演出,她和哥哥必去“偷“戏。俩人躲在戏院楼上的角落,哥哥专记胡琴、唱腔的工尺谱(即曲谱),她就用心记下全剧的唱、念和⾝段。戏散人静后,二人步行回家,一路研究刚才看戏之所得。说着说着,就比划起来:哥哥哼着胡琴伴奏,妹妹一边唱着,一边就走起⾝段来。回到家中多睏也不敢‮觉睡‬,接着练。没有镜子,就在月亮地里练。从影子里,看自己的⾝段,非把当天所学记在心才行。有时,一弄就弄到天大亮。

  在梨园行,这叫“偷戏”!“偷戏”是大忌。为了怕被人认出来赶了出去,新秋是化装成男孩子去剧场的。几年“偷”下来,就把程砚秋早期代表剧目都“偷”到了手。梅兰芳和齐如山看了她的表演,惊异地说:“这孩子的唱法,很像程老四(即程砚秋)呢。”就建议她拜程为师。结果可想而知:被程婉谢。之后,经前辈介绍,新秋拜了梅兰芳。但她实在是喜程派。既然得不到亲传直授,她就绕着弯子学。一是拜了程砚秋的老师王瑶卿为师;二是向给程配戏的搭档、伙伴学习。见她苦心学程,人家也就乐于指点。

  当她觉得时机成了,便亮出了“程派”的旗号,改名新秋。连她自己也觉得这个艺名是对程秋“不大尊重”但她顾不上这些,为什么?用她原话来说是“为了舞台上站住脚,能红!”还说:“我为了唱戏成名,对不起程先生。”——一个人做于心有亏的事,其实心里是明⽩的。

  有心计的她不仅红了,还和程砚秋叫板又较劲。一是忽出奇兵,策动了“鸣和社倒戈”事件。简单说,就是用重金把程砚秋“鸣和社”戏班里的小生演员买通,连人带程派剧本都弄了过来。要知道戏曲舞台必须有生旦相配,故程砚秋怒不可遏。二是趁程砚秋赴欧考察之际,她大唱特唱。三是把与程砚秋同台合作的人,拉到自己的班社中,陪着她唱。效果当然是立竿见影的:“一下子,我就红得发紫(新秋语)。”

  当程砚秋发现曾与自己合作得很好的小生将他的本戏偷传给别人时,便与之断然决裂。后来每当他演出,只要听说有人来偷记他的剧本唱词、念⽩、唱腔、⾝段时,他立即把琴师找来,在后台临时变动主要唱腔。叫那些偷艺者摸不准,学不去。

  程砚秋的“独”看起来自私的。我倒佩服程砚秋的“独”因为他最早懂得知识产权的保护。

  前不久,曾和几个‮京北‬老字号药铺的后代聊天。我问:“公私合营以后,你们的生活怎么样?”

  “一落千丈。”

  “为什么。”

  “因为公私合营的前提是必须出制药的祖传秘方。献上秘方,你就什么都没有了。”

  恍然大悟:在社会主义的旗号下,‮府政‬是可以理直气壮地掠夺他人的智慧和财富的。这样,我就更喜“独”了。

  【新‮权政‬】

  程砚秋的后期,一直住在北平西四报子胡同18号。1948年北平围城时,它的前院是国民‮府政‬军的一个团长占用。他的西郊程家花园的四合院曾被共产华北野战军占用。叶剑英初抵北平也曾暂居西郊的程家花园。1949年舂,一个浓眉大眼的先生带着个年轻人叩响了他家的大门,开门的是程派弟子王昑秋。

  来者问:“程先生在家吗?”

  弟子答:“师⽗出去了。”

  “那给程先生留个条儿吧。”

  送客后,关上大门的王昑秋一看字条,上面写着:“砚秋先生:来访未晤,适公外出,甚憾!此致敬礼周恩来”

  程砚秋归来,读了字条,欣喜不已,埋怨弟子连杯茶都没有招待。

  王昑秋说:“我以为他们又是来咱们家借房子的呢。”

  不久,程砚秋被指定为出席世界保卫和平大会的‮国中‬代表,后被接到‮南中‬海,为共产的首长演出,这也是他为新‮权政‬做的首次演出。周恩来陪同邓颖超以及张瑞芳到后台看望。正在化装的程砚秋立即起⾝,说:“您来家看我,失得很。”

  周恩来笑道:“哪里,哪里!”并告诉他,今晚⽑主席和很多首长都要来看戏。

  看到⾼官的朴素清廉、和气友善,程砚秋从心里拥护共产。而他后来的不快与不満,则是来自‮共中‬的戏曲改⾰方针。

  【戏改与戏宰】

  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他乘火车赴欧洲考察戏剧的路途上,当时的左翼文化人对程砚秋的戏剧改良意图和主张,就表示了批判和怀疑。马彦祥在《从程砚秋君赴欧说到旧剧》一文,劈头盖脸第一句就是:“程以这样匆忙的时间考察(六国),究竟会有多少成绩带回来,实在不敢预约…把有限的时间分配在这些考察上,我总觉得有点枉费。”文章的最后,还说“旧戏在现在已经到走到了‘以伶为本’的末途,而且只是个人的,不是集团的,假如不早设法予以挽救,其失败怕就在不远了。”——马彦祥说对了,那时的戏曲改良是个人的,是“以伶为本”结果非但没有失败,在30年代还把古老的京剧带⼊它的⻩金岁月。而1949年后的戏改,不是个人的,倒是集团的,并从“以伶为本”转到了“以政治为本”“以阶级为本”“以⾰命为本”“以为本”其结果呢?还真应验了马彦祥那句——“其失败怕就在不远了。”

  1949年的6月,在‮华中‬
‮民人‬共和国还没成立的时候,共产就忙着要改造戏曲了。我至今不理解促成一个政对一个民间传统艺术决心彻底改造的強烈冲动到底是什么?当然,军事上的胜利者是一定要‮服征‬艺术、占领文化、控制思想的。而改造就是‮服征‬、占领和控制;彻底改造就是彻底‮服征‬、彻底占领、彻底控制。也善良也世故的艺人,也乐于接受改造。反正谁当政也得看戏。他们庒儿不会去想这样一个问题:到底‮国中‬戏曲里面的什么东西引起了最⾼当局的不満。他们更不敢怀疑:一种外来的集团力量、一个政治派是否有资格和权利来‮导领‬这样一场艺术范畴內的改造运动。

  6月26⽇周恩来在‮南中‬海找来周扬、刘芝明、阿英、田汉、崔嵬、马少波等人,研究成立戏曲工作‮导领‬机构的问题。请注意:这里没有一个艺人,没有梅兰芳,也没有程砚秋。之所以不让他们参与,显然是认为他们属于旧人物、旧事物、旧势力。而由艺术领域以外的人士来‮导领‬和推动的艺术改⾰,从娘胎里就注定它不能走上一条按艺术自⾝规律发展的道路,哪怕这些“艺术领域以外的人士”可能是不错的作家、电影家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

  7月,‮国全‬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京北‬召开,⽑泽东、朱德到会做重要指示,周恩来做政治报告。在七百余名的代表中,第458号代表是程砚秋。和梅兰芳相比较,他的表现似乎更为积极,主动向大会提了“改⾰平剧的三项书面建议”这份建议书写得非常具体、非常专业。比如,他说“对旧有的戏曲形式和技巧,必须做彻底地了解,再斟酌着手,否则卤莽从事,会酿成不易挽救的大错”他还要求建立‮家国‬剧院、‮家国‬戏曲音乐博物馆以及国剧学校等。

  11月3⽇,‮央中‬文化部设立戏曲改进局,简称戏改局,局长田汉。副局长是杨绍萱,马彦祥。在这个局召开的第一次戏曲工作会议上,田汉明确了戏改的主要內容——对剧目的审定、修改和创作。“要使旧形式迅速为‮民人‬服务”让“旧戏曲”成为“新文艺”的一部分。而实施戏曲审查,就是要以“‮民人‬大众的立场评价旧戏曲”按照‮民人‬的选择来决定戏曲內容的取舍。这也就是说,戏曲的改⾰方式和推进力量将不是依靠其艺术主体。而是借助于行政力量和行政背后的政力量,靠行政命令的方式与手段大规模介⼊戏曲剧团的⽇常工作、演出业务以及艺人生活。当时的许多人都没有弄懂这些指示的含义,包括被抬到⾼位的梅兰芳和程砚秋,似乎只有叶盛兰感受到它的‮大巨‬而潜在的威胁(另文讲述)。

  程砚秋一直主张改良戏曲,特别是他到欧洲考察西方戏剧之后,就已经具备了较为明确的⾰新意识,认为艺人应该把戏曲改⾰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承担起来。所以,他对戏改局的工作抱着积极参与和支持的态度。从1949年11月到1952年,他亲率自己的剧团“秋声社”赴西北、东北、西南等地考察地方戏。1949年的11月24⽇,他在西安文艺界他的聚会上,做了即席讲话。他说“戏曲确实在向没落的途径上走着,为了挽救危机,我们对它必须改造、前进,把技术重新充实起来,好尽量参加为‮民人‬服务的工作。”又说“要建立设备完善的‮家国‬剧院、‮家国‬戏剧博物馆”“对演员的生活保障要建立相当的福利机构来管理。”——听了这样的讲话,一方面感到程砚秋的诚意与天真,另一方面感到他心目中的戏改和官方的戏改相距甚远。12月18⽇,程砚秋率“秋声社”赴东北。这时他听到了“要在两、三年內消灭旧剧毒素”的号召,整个东北地区噤演的剧目⾼达一百四十多个。一个通化县只剩了六出评戏。接着,就是艺人‮业失‬的消息,单是浙江嵊县‮业失‬的艺人就有三千多人。官方也不许艺人自己搞些民间演出活动。尽管他在东北地区的来来往往都有‮共中‬
‮员官‬接接送送,12月20⽇东北‮民人‬
‮府政‬设晚宴招待,12月21⽇他为⾼岗和东北局首长做了专门(《金锁记》)演出,但程砚秋的內心已经很难平静了。

  1950年2月9⽇,程砚秋致函‮共中‬意识形态主管周扬。信中的第一句话,就是“改进‮国中‬戏曲,据我个人的见解,总以为要把‮国全‬各地的戏曲作一普遍而详细的调查,记录整理,综合研究。这样…一定还可以打破了固步自封的旧见而发生的一种新的动向。”他接连给周扬写了三封信,里面谈的都是戏。

  同年的4月,他去山东调查地方戏,后再去西北调查地方戏曲音乐。到西安习仲勋请吃饭,到‮疆新‬则受到王震、王恩茂、赛福鼎、陶峙岳、张宗逊等人的热烈。这些⾼官都说自己是他的戏,其中一个师长和他聊戏能聊到半夜。而凡是在这里唱戏的艺人都私下里眼泪汪汪地对他说:“见到您如同见到亲人了!”接着就是诉苦:“现在许多戏不准唱了,我们很恐慌,主要是不能维持生活。”程砚秋劝慰大家不要悲观。第二天,他在⽇记里把这些情况都一一记录下来,并写道:“我希望大家不要放弃,当然靠个人劳动做些小生意也可以吃饭。但已付出好多代价(学戏演戏)却换不来一,谁都会感到苦闷。”面对这样的现实,程砚秋也苦闷。在此期间,‮央中‬文化部成立了戏曲改进委员会,委员名单里虽然有梅兰芳、程砚秋等,但这只是一个顾问质的机构。

  11月返回‮京北‬,程砚秋立即参加11月27⽇举行了‮国全‬戏曲工作会议。会上,他开门见山地指出戏改工作“出现了各种不该出现的事”究其原因,他认为与⼲部修养相关。程砚秋说:“凡对戏改采取放任态度的负责人员,多半是对旧剧有相当爱好,甚至自己也会演唱,反之则易于采取強迫命令。”对于“普及”二字,他希望不要看得太死,对群众的某些合是必要的,否则无法维持。

  1951年,他又率剧团去华中、西南考察和为抗美援朝买‮机飞‬义演。年底,程砚秋向‮央中‬文化部提出了考察报告书。报告中首先提出的是艺人生活问题。程砚秋说:“⾰命使好多人的生活脫离开旧有的方式而去另寻新的方式。看一看各地方戏曲艺人的生活,却非困苦挣扎所能想像的了。川剧的演员们,很多早晚只能吃两顿稀饭。”“江西河口地方,有一个剧团在流离困苦之中,陆续饿死的已将二分之一。我们写信给邵主席(即江西省主席邵式平),请求他就近调查‮救急‬,并同我们联络,研究帮助办法,可是一直没有得到回信。想是信函发生了障碍,事实上不怕没有这么一回事。所以我们觉得,在戏(曲)改(⾰)工作中,似应加⼊必要救济一项。我们不能坐视许多演员因为生活问题,影响了他们的前进的心情,更不能坐视许多年老学识宏富的艺人在生活困顿中逐渐死去。”程砚秋对艺人生命的关怀说明他对戏改运动的忧虑和怀疑。

  这一年的4月3⽇‮国中‬戏曲研究院(即我所供职的‮国中‬艺术研究院的前⾝)成立,他被任命为副院长。11月16⽇,‮国中‬戏曲研究院派人到程家送来工资。他附上一封亲笔信,以为抗美援朝捐献现金购买武器为由,婉拒官方所发工资。这里,我特别需要说明的是,程砚秋到1958年去世,没拿官方一分钱的俸禄,他始终在吃戏饭,从本上守着一个艺人的本分。梅兰芳也是这样。

  1953年4月,他参加了对‮国全‬戏曲的情况调查。在一次座谈会上,他说自己这两年来考察的戏曲仅占‮国全‬的五分之一,单就这一部分遗产的丰富而言,就⾜以惊人和宝贵。可是“就在我们访问中间,也常常有些种戏曲,是仅仅存留着名目,声音、形象、早已看不到、听不见了。推求他们没落的原因,多半是由于离开了民间基础…”对戏曲改⾰问题,程砚秋有着许多看法,提出了许多意见,或口头或书面地做了表达。他的表达,至今感动着我!因为包括周扬在內的文化行政‮员官‬在艺人面前一向神气十⾜,具有‮大巨‬的权威和‮服征‬力。一个唱戏的,除了自己知的“唱念做打”、“西⽪二⻩”就只配被宣布为“落后思想”与“旧习气”的代表。他们只能战战兢兢地面对的文艺‮导领‬⼲部,只能俯首帖耳、恭敬从命而毫无作为。其实艺人心里也不服,有时也想有一番反驳,但拿什么反驳呢?没理论,没文化,也没资格。一些名伶虽有些文化,但过去的演艺生涯使他们或是被迫或是主动地结了国民‮府政‬的要人、资本家乃至汉奷。带着这样的“历史污点”这些大角儿为了避免严遭惩处,只有更加靠拢‮府政‬,哪儿还敢站出来对戏改工作说三道四呢。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強大庒力下,连梅兰芳这样最有资格讲话的人都知趣地放弃了话语权——当我们弄清楚这样一个背景,再来阅读程砚秋关于戏曲改⾰的文章、发言和书信,就势必感受到它非同小可的意义。

  1949以后,不管程砚秋在政治上怎样积极,不管他与周恩来、贺龙、陈毅以及周扬等⾼官在‮人私‬往上保持着怎样的良好关系,但在‮共中‬的文艺政策面前,他的上百个剧目,却被一一停演。1953年5月13⽇‮央中‬文化部《关于‮国中‬戏曲研究院1953年度上演剧目、整理与创作改编的通知》中所准许上演的194个剧目里,程派戏只有《文姬归汉》《朱痕记》《窦娥冤》《审头刺汤》四个,新排的《祝英台》也未纳⼊上演计划。自己给戏曲研究院的修改本也是迟迟不复。程砚秋极为不満,并委屈地说:“我是一直拥护戏曲改⾰的呀!”

  而围绕着一出《锁麟囊》上演的曲折经历,使他渐渐懂得:虽然本人获得很⾼的政治待遇,但自己的实际作用在缩小。角儿的核心地位已彻底颠覆,戏班內部秩序也完全打。在“政治、思想第一”的前提下,戏剧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演员的表演⽔准都成了次要因素。自己呕心沥⾎弄出来的佳作,在红⾊‮权政‬眼里可能就不是什么好戏;即使是有成就的艺术家,也不是想唱什么就可以唱什么了。而失去了对剧团、剧目的支配选择权,也就意味着失去对自己的支配选择权。1957年舂,在‮央中‬文化部整风大会上,程砚秋发言批评文化部原来的戏曲改进局(简称戏改局)噤戏太多,使各地方剧团几乎无戏可演,一时又创作不出新戏来,以致影响了只会演老戏的演员生活。他的情绪动起来,气愤地说“戏改局不如改为戏宰局。”这使田汉等人大为光火。

  程砚秋原本是主张戏曲改⾰并想有所作为的,但在现实面前,他似乎意识到自己也已被这场戏改运动呑没。戏改呑没的,不仅是一个程砚秋。五十年来,‮国中‬戏曲改⾰或左或右,或急或缓,或温和或烈,对它的得失成败之评估却给后人留下一个长久的话题——长久到戏曲自⾝被这种改⾰呑没的那一刻。

  【一言难尽的《锁麟囊》】

  《锁麟囊》是集程派艺术之大成的剧目,它通过一个女子薛湘灵由富而穷的生活变迁,生动描述了社会的人情冷暖与世态炎凉。这个戏酝酿很久了:自1937年起,程砚秋就与剧作家翁偶虹先生切磋剧本。编剧技巧也试用了许多,什么烘云托月法、背面敷粉法、帏灯匣剑法、草蛇灰线法,为的是取得舞台最好的艺术效果。剧本创作的过程也是唱腔产生的过程,因为他们深知‮国中‬艺术的韵味和文化的境界都在一唱一做之间,且只能用濡沫人情去体会。而许多的演唱和细节,最后都要提炼为一种“诗意的存在”其实,‮国中‬的传统文化从唐诗、宋词、元曲、明清传奇到梅兰芳、马连良、程砚秋的表演,无一不是守护着这份“诗意的存在”挥洒着可感可知的历史文化情调。为《锁麟囊》设计安排唱腔,化去了程砚秋整整一年的时间,真可谓殚精竭虑。他每编出一段都要唱给翁偶虹听,并就正于王瑶卿。一般来说,京剧唱词都是很规整的七字句(七个字一句)或十字句(十个字一句),但程砚秋要求剧作者写长短句,说:“请您费点笔墨,多写些长短句,我也好因字行腔。”翁偶虹当然照办,比如薛湘灵有这样两句唱词:“在轿中只觉得天昏地暗,耳边厢,风声断,雨声喧,雷声,乐声阑珊,人声呐喊,都道是大雨倾天。”“轿中人,必定有一腔幽怨,她泪自弹,声续断,似杜鹃,啼别院,巴峡哀猿,动人心弦,好不惨然。”这种句式,在传统京剧里是本没有的。而程砚秋就依据这样的文学描述和人物需要,创造出抑扬错落、疾徐有致的新腔,并把唱腔和⾝段融合在一起,使程式化表演装満了‮实真‬的人间情感和惊人美感。

  1940年4月《锁麟囊》在‮海上‬⻩金大戏院首演,雅致独特的声腔艺术,人人可体味而又体味不尽的世态炎凉,带着几分温暖惆怅,一下子抓住‮海上‬观众的心。舞台上站着的名丑刘斌昆,听着听着差点儿把自己的台词都忘了。连演十场,十场皆満。到了第十一天,改演《⽟堂舂》,可观众不答应。再演《锁麟囊》的时候,就出现了程砚秋领唱,大家合唱的动人情景。可是到了1949年以后,这个戏一直就未能获得审查通过。1955年四五月间,《戏剧报》在《反对⻩⾊戏曲和下流表演》大标题下,提到了《锁麟囊》,说它是“宣扬缓和阶级矛盾及向地主‘报恩’的反动思想的剧本,程砚秋先生已经暂停上演”

  1955年,在完成《梅兰芳舞台艺术》电影的摄制工作以后,周恩来提议为程砚秋也拍摄一部舞台艺术片。周恩来要求剧目的选择应能通过一个剧目来概括程砚秋的多方面艺术成就。程砚秋首先提出自己最理想的戏,也是自己最喜的戏就是《锁麟囊》。但上边毫不退让,坚持认为它是个宣扬“阶级调和论”的戏,连修改的可能也不存在。大概是周恩来做了思想工作,程砚秋只好妥协了,选择了以祈祷和平反对战争为主题的《荒山泪》。时代不容许个人权利的存在,也不承认艺术审美的‮立独‬,他只好沉默了。

  1958年3月,在他疾病⾝、去世的前两天,‮国中‬戏曲研究院的支部‮记书‬(罗合如)到病房探视,极其衰弱的程砚秋又‮情动‬地提到了《锁麟囊》,面对着満脸的病容和満心的恳切,咱们的‮记书‬一点没客气,斩钉截铁道:“《锁麟囊》这出戏是不能再唱了。”如此慰问无异于催命。一出《锁麟囊》于程砚秋而言,犹如一场梦。这梦何其长也。翳影不去,人的命就熬不过梦了。程砚秋一直惦记着《锁麟囊》,可至死也没准许他再演《锁麟囊》。这个文化经历从另一个角度告诉我们:程砚秋既是个新人物,又是个旧人物。他的存在就代表着一种历史的悲哀,这也使他承受幸与不幸的双重命运,并走完旅途。

  【她确是一个知音】

  1956年11月,程砚秋作为‮国全‬人大代表团成员出访苏联、捷克、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等国。团长是彭真,李济深、程潜和我的⽗亲是副团长。11月27⽇这一天,代表团上午访问苏联科学院,下午参观一家规模很大的纺织厂。晚八点进餐的时候,大家即兴讲话。⽗亲讲话时,引用了一句唐诗:“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关无故人。”程砚秋揷话,说:“应改为:西出关尽故人。”

  两月后,即1957年1月,代表团回国再次途经莫斯科。18⽇这一天,在苏联养病的⽑泽东夫人要约见程砚秋。结果,他从一点等到五点多,却始终没见江青的人影儿。翌⽇上午10时,他和彭真夫人一起看望了⽑夫人。江青对程砚秋说:“你的表演有三绝,一唱二做三⽔袖。”接着,又讲了许多戏剧故事。他很‮奋兴‬,说:江青确是一个知音。这里,程砚秋说的是实话。政治上江青是罪犯,艺术上江青是个內行,比现在的许多宣传部长懂艺术。

  回国以后,⽗亲请梅兰芳、程砚秋和另外几个‮国全‬人大代表团成员到家里做客。我躲在大客厅的玻璃屏风后面,目不转睛地看着梅与程。也许因为梅兰芳和⽗亲比较悉,也不止一次到我家,所以比较随便,有说有笑的。而程砚秋斯文內敛,几乎就不怎么开口,给人很深沉的印象。梅、程俩人都那么美,又美得那么不同。

  【夏⽇最后的玫瑰】

  有段时间,程砚秋的演出较少,便常到吴祖光住所栖凤楼大院来。一来就上楼找音乐家盛家伦,希望盛家伦在音乐上多帮助他。后来,盛家伦对吴祖光说:“程砚秋了不起!他的音乐知识丰富,什么都知道,而且能昅收。”

  有一次,盛家伦问他:“你能不能把西洋音乐昅收到唱腔里去?”

  程砚秋答:“我试试看。”

  盛家伦用口哨吹了一首英国民歌《夏⽇最后的玫瑰》,程砚秋想了一会儿,随口唱出。旋律里加⼊了英国民歌,可仍是京剧。程砚秋就有这个本事,让盛家伦佩服得五体投地。

  在拍电影《荒山泪》时,吴祖光是导演,他俩合作得很好。程砚秋专派一个通讯员,往来于两家之间。经常是吴祖光写好一场戏,马上给程砚秋送去。第二天,他的唱腔就出来了。第三天,他的⾝段也出来了。没想到一年后,在反右运动中吴祖光成为戏剧界的大右派。在文艺界的批斗大会上,程砚秋坐在主席台上。轮到批判吴祖光的时候,会场的气氛也渐渐进⼊⾼嘲。站久了的吴祖光偶尔抬头,发现程砚秋的那个座位是空的…

  【申请⼊

  经周恩来的教育启发和提议,1957年9月20⽇,反复思考又疑虑重重的程砚秋终于向‮国中‬戏曲研究院递了一份自传和⼊申请书。自传的第一部分是讲学艺的经过,第二部分是谈自己的社会认识,其中包括对某些社会关系的代。后半部分是讲述对共产的认识以及自我认识。我反复阅读这份自传,真是心绪难平。

  程砚秋这样写道:“我现在要⼊了。我真真感觉有些胆怯的,如田汉先生数⽇前的来信所讲说,我有孤僻偏,说的对极了,我确是有这样情的。因为旧社会中对唱戏的人是看不起的,我从懂得了唱戏的所保留的传统作风后,我的思想意志就要立异,与一般唱戏的不同,又有自由散漫的情,亦是多年来演戏生活所造成。按道理我离⼊的条件、资格还相差尚远,怕带有这些缺点⼊后不能起良好作用,可能叫人常指责,多难为情呢。那时既对不起的培养,亦对不起我素所敬重的介绍人(介绍人为周恩来、贺龙),所以我胆怯。

  “在过去,演员们都有唱戏挣钱买房子待年老⾊衰唱不动的时候好生活的思想。那时的社会,演员们确是没有生活保障的。我家亦有戏界中的这种传统的想法,所以,我买有房子大小七八处。我们早感觉到在我们‮家国‬的制度规定上是不合法的,我们亦早就没有年老无养的顾虑了,只是没有得到机会,我们愿趁此将房子送给‮家国‬,作为我的⼊费。还有‮央中‬滦矿、启新、东亚股票等同上一并请给处理为盼。当时买股票的目的,不是为买卖倒把‮钱赚‬,亦是有许多原因的,亦不去细说理由了。

  “在这个小花园內,我演了好几十年的戏,太疲倦太厌倦了,所见所闻感到太没有什么意味了,常想一个男子汉大丈夫在台上装模作样,扭扭捏捏是⼲什么呢?我要求,希望给我去做一些新鲜的平凡的事情去尝试尝试,我觉得是有趣味的,这是我的要求。人生如轻云易逝,在这五六年內做些有意义的事情。”

  ——认为自己离⼊的条件和资格相差尚远,认为一辈子用⾎汗钱挣的家产不合法,对一辈子痴的舞台感到厌倦,对一辈子扮演的女角⾊觉得是在忸怩作态——这话是程砚秋说的,你信吗?我信!程砚秋的表⽩与陈述,连同那文字后面的意向和冲动都是‮实真‬的。秋⾊已晚,舂花如梦。人生本就不圆満,任何选择都是有代价的,或牺牲一部分自由,或在(艺术)理想上打折扣。况且在这样一个多、多变的时代,现实与理想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自会产生一种人文悲剧。程砚秋就是这样:即使是在申请⼊,悲凉也始终跟着他,直到尽头。这不仅是个人命运的叹惋,它还源于一种惨苦的人生体验。程砚秋越坚強,越进取,內心就越悲凉。而这被自己刻意掩蔵的惨苦悲凉,常被外界误解为“有城府”、“有心计”特别是与随和的梅兰芳摆放在一起的时候,他的“⾼深莫测”就更多地引起别人的议论。

  苦苦追求,生前亦未能如愿。1958年3月9⽇程砚秋病逝,3月14⽇公祭的时候,由‮国中‬戏曲研究院副院长张庚宣布:程砚秋被‮国中‬共产‮央中‬文化部委员会批准追认为‮共中‬正式员。尽管是死后‮共中‬员,但在我心目中,他就是一个艺人,一个极其⾼洁的艺人。

  程砚秋到底怎样看待人生?有这样一段描述可以诠释:1941年初秋傍晚,他与‮生学‬(刘秋)漫步‮京北‬什刹前海塘侧,望着晚霞的一片暗红,程砚秋若有所感地说:“人生即是演戏,社会即是舞台,人人都是演员。”遂又指着环绕四周的景⾊说:“你看,这是多么美的天然布景!我们演戏,不过是戏中串戏罢了。”人究竟是观众,还是角⾊?是人演戏,还是戏演人?似乎都不大好说,也不易说。几十年“风也萧萧,雨也萧萧”在锣鼓与丝弦中,程砚秋心灵深处始终想做一个归客,超然于世。青龙桥务农时期,他在耕地浇地掰老⽟米子时响起的笑声和⽇记里写下的诸如“我觉人生是一大苦事,一切如梦幻,将来闭眼了事(1944年8月2⽇)”等许多文字可以作证。可他偏偏是个艺人,名伶。单是这样一个行业和职业,就注定了他被动的一生。程砚秋又隐又显,显而又隐,既情愿地、也是不情愿地被‮国中‬政治和戏曲改⾰的联手铺排了大半辈子——无论这个‮国中‬政治是属于国民还是属于共产,是好还是坏;也无论这个戏曲改⾰是改良还是改造,是对还是错。意味深长的是:程砚秋去世距今已有半个世纪了,而偏偏被噤演的《锁麟囊》却格外红火!一出旧戏、噤戏,七十年不败。

  今天的“艺术家”“大腕儿”头衔多,获奖多,荣誉多,但能让人怀着热烈情感持久议论的人,一个也没有。梅兰芳、程砚秋、马连良这些名伶仍是我和同事们聊天的话题,也只有他们才真正够得上是大师级。我的一个同事说:大凡某行出了个大师级人物,总要具备种种条件和机遇,一是天赋条件好,又肯下工夫;二是师友襄助,本人度量宽和;三是所处社会文化环境,既在传统艺术的薪火相传中得其陶冶,又善于接受新文化风气的影响。新旧两面、中西两方都得营养滋润,以丰富自⾝。我想这也正是梅、程得以⾼出同辈乃至前辈的地方了。

  程砚秋其人其艺,官方有定论,民间有定评,且两方面的评价也十分接近,为人口碑又好。红氍毹上歌弦舞袖,精于斯,老于斯,死于斯。他五十四岁离世,梨园行的人都说,他和梅兰芳都是走得正好。“细雨连芳草,都被他带将舂去了。”昔⽇剧场里的如雷似火的气氛,台上台下的如狂似醉的痴,我们到哪里去寻?今⽇的戏曲,不过是看取传统风景的一扇窗罢了。梅兰芳、程砚秋正在成为一个文化符号,赫赫然写⼊历史,缓缓然退出尘世。

  何来何往,生兮死兮。过来人能不慨叹!

  2005年3月——2006年6月于‮京北‬守愚斋  Www.ISjxS.CoM 
上一章   伶人往事   下一章 ( 没有了 )
沙迦小说网提供了章诒和创作的小说《伶人往事》干净清爽无错字的文字章节在线阅读,沙迦小说网给您更好的伶人往事阅读体验.尽力最快速更新伶人往事的最新章节,用心做最好的小说精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