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迦小说网给您更好的啊!上海男人阅读体验
沙迦小说网
沙迦小说网 架空小说 官场小说 推理小说 短篇文学 科幻小说 言情小说 校园小说 重生小说 同人小说 总裁小说 都市小说 综合其它
小说排行榜 历史小说 穿越小说 武侠小说 玄幻小说 乡村小说 耽美小说 军事小说 竞技小说 灵异小说 网游小说 经典名著 仙侠小说
好看的小说 帝王时代 覆雨翻云 天龙神雕 风玥大陆 纵横曰本 华佗宝典 艳绝乡村 窥狌成瘾 红楼真梦 女神攻略 热门小说 完本小说
沙迦小说网 > 综合其它 > 啊!上海男人  作者:龙应台 书号:42956  时间:2017/10/28  字数:7111 
上一章   ‮会社么什有就,刊副么什有 节8第‬    下一章 ( → )
  ——1——

  常常听见国內的评论家说,西方报纸没有副刊。在这里,英文又被当做西方唯一的语言了,因为英文报纸确实没有副刊,但是在德文报纸里,副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而在首屈一指的《法兰克福汇报》(F.A.Z)里,副刊更是自成一霸,举⾜轻重。

  副刊和正刊一样,是‮立独‬的一整叠,平常的⽇子里每天有三四个全版和两个半版。要了解德国的知识阶层对什么事情关心、有什么样的品位,《汇报》副刊是一个标帜。

  菗出7月15⽇的副刊:首页头条是一篇文化评论,对魏玛城的古迹维修加以批评。同样大篇幅的是一篇艺术评论,讨论巴黎蓬⽪杜中心展出Leger作品,加上一张主题照片。另外两篇短文,一篇讨论恐怖片的翻新,一篇追悼一位刚去世的出版家。全版只有这四篇文章、两张图片。

  第二页总共有五篇文章:两篇书评,一篇电视节目批评,一篇广播节目介绍,一篇小说连载。几个月来每天连载的是葡萄牙作家AntonioLo波Antunes的《异端审判者手记》。副刊编辑推测1997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可能落在Antunes⾝上,有意在这段期间连载他的小说。

  除了连载长篇小说之外,副刊也经常有诗的刊出。一首诗往往与那首诗的一篇短评并肩出现。所占篇幅大约是一个全版的四分之一。如果‮湾台‬副刊上长篇连载是每天一千字的话,在德文《汇报》副刊上大约是每天四千字的小说內容。

  两篇散文出现在第三页,附有揷图。为了抵抗暴力、昅毒、竞争、排外等等不健康的社会气氛,有人在柏林组织了通宵达旦的“爱的大‮行游‬”;上百万的人走在柏林街头歌颂爱,呼爱,要求爱。两个散文作者表达对群众情的不以为然。‮夜一‬之间,动物园里多了七十五万吨的人尿,死了三千株灌木和几百株树,草地被数百万只脚踩扁了,土质扁了整整九厘米,草无法呼昅而死亡,一时的浪漫情换得的是自然的破坏。

  另外两篇长文分别是建筑美学评论和戏剧评论。前者追溯一个16世纪建筑师的心路历程,后者评介希腊悲剧《美狄亚》在斯图加特剧院最新的公演。

  第四页全版只有三篇文章,分别评介土耳其的电影、科隆博物馆展出的60年代美术、小城基辛格的文化艺术节。角落里有一则文化消息,澳洲声乐家得了维也纳歌唱奖。

  讣闻占了第五页的下面四分之一;在四分之三的版面上有两篇文章:一篇从社会文化的角度讨论巴勒斯坦与以⾊列的争议,一篇评论歌剧。

  第六、七页都只有半版:评介一个摄影展、讨论“网络中的艺术与人生”还有两篇非虚构新书的批评。

  ——2——

  相当于每天五个全版的副刊,基本上有三种內容:评论、创作、文化消息。评论占了三分之二:文学批评、书评(分文学类和非文学类)、戏剧评论(舞台剧、歌剧)、艺评、影评、乐评、建筑评、摄影评、博物馆评…,加上对社会现象、大众文化、政治事件、‮际国‬关系、历史设释种种的社会批评。创作则以连载小说为主,诗其次,散文又其次,而周⽇副刊必有一两篇全版或半版的短篇小说,一次刊完。

  一个全版只容四篇文章,可见文章篇幅之大、字数之多。文章又以评论为主,可见议题之严肃、讨论之深⼊。一个习惯了英国报纸风格的人,读《法兰克福汇报》副刊可能要大惊失⾊、落荒而逃;德文副刊硬得像块大砖头,可以将人砸死。相反的,《汇报》副刊读者会觉得最严肃的英国报纸都太花哨、太浮浅、太主观。

  德国的评论者忌讳用“我”这个字。对一个事件发表批评。虽然是“我”的看法,也要以最客观、最无我的笔触写出。所以德国报纸,尤其是《汇报》,没有英国报纸上猖狂的专栏作家——谈‮家国‬大事的文章里可以以“昨天晚上我在厨房喂狗的时候”这样的句子开头。

  德国人看重客观的信实稳重,英国人欣赏主观的个人魅力。

  和‮湾台‬报纸副刊的轻薄短小正好相反,德国《汇报》副刊是长大厚重。

  可是我还没说完呢。《汇报》副刊除了每天的五六个全版之外,还出一年四次的文学特刊;一份特刊可能有五十页全版。每个星期六有文学画刊,前后六个全版,用昂贵的光面纸印刷。譬如一个全版就刊一篇长文:《⽩鲸记及其揷图历史》,或者《⽑姆的再发现》。一个星期一次,在正常的版面外再加上《人文科学》版,以两三个全页讨论哲学、宗教、美学、文化方面较复杂的问题。

  从轻薄短小的角度去看,长大厚重的《汇报》副刊简直就是一份随着⽇报每天刊出的⾼级人文杂志。它没有自由投稿,不是一般读者甚至作者可以进⼊的园地。写稿人有三种:副刊编辑、副刊驻外文化记者以及邀稿的名家。它⾼⾼在上,毫不羞赧;毫不抱歉地摆着菁英姿态。它在德国掌有决策权的中产阶级读者心目中的地位,像百年老店闪亮的铜脾,充満权威。我每有一篇文章在《汇报》刊出,德国邻居们会纷纷来电话恭喜,好像得了什么文学奖似的。

  我却觉得《汇报》副刊有太多的⽇耳曼人的深刻,太少英国人的幽默;读副刊得正襟危坐在书房里,全神贯注地“做功课”而不是边喝咖啡边吃煎蛋还穿着睡⾐漫不经心地“看报纸”作为《汇报》副刊的作者之后就发现:严肃深刻的文章可以给《汇报》,轻松的、挑衅的、另类的,就必须给别家报纸。《汇报》副刊风格有点儿像德国哲学,让人深到灵魂里去而绝对笑不出来。

  但我満腹疑问:这样菁英取向的副刊怎么生存?为什么副刊读者不因影视媒体的‮滥泛‬、电脑网络的暴起而减少?为什么大众的流行品位不威胁精致品位的市场?

  首先要发掘的其实是:什么样的文化机构能生产出如此丰厚扎实的副刊来?

  ——3——

  副刊,占《法兰克福汇报》整整一层楼,有三十三位编辑、九位秘书、十五位副刊‮出派‬的专任驻外记者。在三十三位编辑中,十五位是博士。

  每一个编辑其实都是作家兼执行编辑,独当一面。与中文报纸副刊非常不同的是,每一个编辑都以写作为主;管建筑美学的编辑也许是建筑博士,专为副刊写建筑评论;管视觉艺术的编辑也许是艺术史专家,就得常写艺评。驻巴黎或南美洲的文化记者也许应编辑之请写些当地的建筑与艺术评论;有特别需要,编辑会请报社外的专家执笔。也就是说,三十三位编辑各有各的领域,在他的版面中,他能完全作主,既是组稿的主编,也是执笔的“撰述委员”或“资深作者”

  负责文学的有四个编辑。就个人的背景和专长,自然地形成四个领域,譬如英语和西班牙语世界的文学就由三十六岁的保罗·英代负责,因为他刚巧是英国和西班牙文学的博士,本⾝也写文学批评和散文,在1997年还得了德国出版人协会给的年度最佳评论奖。我的文章以英文写成,他就变成了我的编辑。在他的个人办公室里,我们一边讨论我未来的写作计划,一边等墨西哥来的电话;他同时在向一个墨西哥作家邀稿。英代一个人就可以全权决定一篇文章用或不用,不需和任何别的编辑讨论。

  “其他三个文学编辑也有这样的权力,”保罗说“基本上,大家对文学的鉴赏有一定的共识,也信任彼此的品位,所以从来没发生过矛盾。有时候当我对一个作品不太肯定,需要别人意见的时候,我就会请他们也看一遍,为了客观。

  没有总编辑,没有主编,三十三个编辑——“撰述委员”、“执行编辑”——是三十三个山大王,各自‮立独‬作业(当然有一位负责行政统合的所谓主管)。但是副刊的真正‮立独‬还在于它与正刊的关系;它与正刊的关系就是:没有关系。头版社论有一个立场,副刊的评论很可能刚好是个相反的立场,而正刊没有权力要求副刊“配合”

  这份‮立独‬来自哪里?首先,《法兰克福汇报》没有一个报老板,它属于《法兰克福汇报》基金会,除了报纸本⾝的利益之外没有别的利益。掌有权力的是五个所谓“发行人”各负责政治、经济、文化等五个领域,而五个人权职平等,因此负责正刊的“发行人”不能‮导领‬负责文化副刊的“发行人”

  五个“发行人”是五个山大王,各自为政。更关键的是,这五个人不是财阀,不是官,不是政客;他们是资深新闻记者或作家,享终⾝职。五人中有一人退休时,其他四人在‮国全‬新闻及文化界中寻访最杰出的人才,四个人都同意了才能通过。这个职位像一个最⾼成就奖,对德国的新闻记者和文化评论作家是一份极⾼的荣誉与威望。

  于是报纸的‮导领‬层全是资深报业专业人才,没有外行‮导领‬內行的可能,也较少受个人立场、财团利益及政治势力左右的危险。副刊的‮立独‬其实只是整份报纸的‮立独‬的一部分。

  ——4——

  ⾝为德国最重要的⽇报,《法兰克福汇报》的销数只有四十万份,在一个八千万人口的‮家国‬里,这四十万读者多数是大学程度以上的中产阶级,平均年龄四十六岁,很明显的是社会中掌有知识、决策权和影响力的读者群。这个读者群的知识有一定的累积,他的品位有一定的形成过程,他的年龄和阅历有一定的成度,他比较不是一个追逐流行寻找刺的读者,说他保守可以,说他有深度也可以。

  “事实上,”英代说“正因为这个世界变得太厉害、太花哨、太凌,无处不变,我们坚持不变,反而成为一种中流砥柱,文化的旗帜。我们副刊从来没有考虑过降低品质或怎么合大众口味。我们有一定的读者,而这些读者对副刊要求很⾼。我们只有⾼标准,没有低标准。”

  1989年柏林围墙垮掉之后,《汇报》副刊率先讨论社会主义的前途问题,发表了一系列德国顶尖知识分子对这个问题的辩论与探讨,充分发挥‮共公‬
‮坛论‬的功能,为社会提供前瞻的可能。

  四十万的“量”相当低,但它的“质”相当⾼,对社会的支配力及影响力因而极大。《汇报》副刊能够以毫不羞赧、毫不抱歉的菁英⾼姿态存在,一方面固然是由于雄厚专精的编辑结构得以创造深刻严肃的文化副刊,一方面更因为这个社会里有四十万人——四十万有知识权、影响力的人——支持一个深刻严肃的文化副刊。两者缺一不可。

  再追问下去:为什么这个社会可以拥有一份‮立独‬于财阀、报阀、政客、政的报纸?为什么一个报纸愿意投下如此‮大巨‬的资金在副刊上——十五个驻外特派记者专职报道文化消息?为什么一个副刊对社会有如此大的影响?为什么副刊如此受到尊重?为什么这个社会永远有四十万人,’不管时代怎么变迁,不管后浪怎么推翻前浪,永远有四十万人愿意每天全神贯注地读书评、艺评、影评、文化评论、文艺创作——四千字的小说连载、四分之一版面的诗和诗评?

  ——5——

  ‮湾台‬报纸的副刊一个接一个消失。还没有消失的,承担着市场庒力,而市场意指对最平庸、最流行的所谓大众品位看齐。‮陆大‬的副刊在转型经济中面临同样的问题。关心副刊的文化人面有忧⾊:副刊没落了。

  副刊“没落”了吗?那表示副刊曾经“辉煌”过;可是我们仍旧记得副刊当年“辉煌”的重要原因:在没有真正新闻自由的时代里,社会的焦灼以文学的面貌出现,寄⾝于副刊,使副刊超载地承担了本不属于它的种种任务,凝聚了整个社会的关注。

  当那个时代过去,副刊卸下了过往政治所強加于它的种种异彩,回到它的本位,宁静平淡下来,不再呼风唤雨,这,能叫“没落”吗?

  我倒觉得是新阶段的启始。没有大风大雨大灾大难的社会本来就是一个“分众”社会,我过我的桥、你走你的路。一个副刊能使‮国全‬瞩目街谈巷议的时代已过,它就只能寻找一个局部的分众作为它的读者——四十万、二十万、五万,而不是辉煌的英雄时代的一百万!但别忘记,这是常态。

  副刊在新阶段中面临的其实是重新自我定位的问题:它所呼唤的是什么阶层什么年龄什么品位和知识的读者群,从而决定副刊的面貌。在一个多元的社会里,应该会有各种风貌的副刊:雅的俗的、软的硬的、俏⽪的严肃的。唯一不可能的是一个“雅俗共赏”的副刊。雅与俗各有理直气壮的生存权利,但若是为了获得最大量的读者而将雅俗掺杂,只能使一个副刊非驴非马,个尽失,要吓走不是雅就是俗的读者。

  可是无论是旧阶段或新阶段,副刊总是一个社会的文化指标。社会有多么成深刻,副刊就有多么成深刻。如果我们的副刊因为坚持一种较深沉的人文素养,坚持对人生世事做较为复杂的思考、严肃的探索,而失去读者,而无法生存,那意味着我们还没有那“四十万”个中流砥柱,社会的文化体质还没有成到我们期望的程度。

  于是,唯一能做的只是等待?只靠等待的社会必是一个停滞不前的社会。副刊不只是一面反映文化的镜子,更可以是;应该是文化的标杆,一大步跨在社会的前面。倒过来说,副刊有多么成深刻,社会就有多么成深刻。一个社会要从原有的轨迹上冲刺跃进,得依靠杰出脑力的,刺社会前进。副刊,可以是一个脑力的磁场,进发一个民族文化的最大潜能。

  做不做而已。

  (原载1997年9月17⽇《文汇报·笔会》)

  读者来信

  编辑朋友:

  你们好!

  《笔会》推出龙应台《脑力的磁场——谈副刊》一文第注节,读后真解气,眼前豁然明朗。

  作为读者,我不是报人、编辑,也不是文化人,对这篇文章说三道四,似乎与自己市井小民的⾝分“不搭界”不过,这篇文章确实给读者及副刊编辑、撰稿人及专家学者提供更广阔的,思考空间。故,斗胆建议,此文应该收⼊九七笔会文粹集中。

  这篇文章说它好,是有益于《笔会》改⾰之借鉴。读者企盼《笔会》能成为报界雅副刊而异军突起。这面旗帜能扯起,将云集一大批‮华中‬知识精英…

  近年文化界、新闻界等方面亦喊“改⾰”并标榜自己这个圈子“深化改⾰”取得如何如何的成就,云云。殊不知读者并不买这个账,不会去上当受骗的。唯一抵触,就是不读不看这些讲空话、讲假话、十⾜新八股味道的陈词滥调。读者这点自由确实运作得不错,他们决不会从牙中省出那点钱去买脸⾊看,甘受愚弄。

  《笔会》之所以在‮国全‬报业中影响极大,是因为它的品位⾼,⾼品位来自‮立独‬的思考与见解构成的独特的文风。下一步,《笔会》能做到龙应台文章中阐述的那样,将是更大的进步。真正做到开副刊改⾰之先河,一定会在‮国中‬报业史上留下光彩的一页。

  这一天目下看来似乎遥远,不过,《笔会》在一个十分关键的时刻刊登这篇文章,我们这些真正的读者确实看到副刊复苏的希望之光在闪烁,为之‮奋兴‬,为之欣鼓舞。

  唉,有点自作多情了,说这些⼲吗?《笔会》编辑同仁比我们站得⾼看得远。

  由衷地感谢《笔会》把这篇好文章奉献给读者。

  今晚是农历八月十六,人们还沉浸在中秋佳节的喜庆氛围中;可是室外下着雨,很大很大,看不到月亮;然而,灯下无聊翻报,一轮皎洁的明月从心中升起…

  《笔会》给了我欣慰和温馨。

  袁政煜

  注:(有什么副刊,就有什么社会)在《文汇报·笔会》发表时题为《脑力的磁场——谈副刊》。

  如果没有龙应台

  ——冰清

  提起龙应台,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是她的《野火集》、她的《龙应台评小说》、她的对于‮湾台‬社会及文坛的种种抨击…然而,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她的文章愈来愈练达,风格愈来愈成,,思想愈来愈深刻。

  她对待惯存的、人们习以为常的事物,能够透过生活表层,揭示出文化的內蕴,如《论‮共公‬空间之必要》(载于《笔会》1997年12月18⽇)对世俗观念造成的弊病及陋习,予以大胆地、无情地揭露,她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強调人在文化中的主导作用,像《脑力的磁场》(载于《笔会》1997年9月17⽇);读她的文章,你会強烈地感受到一种不凡的气势、战斗的精神及洋溢着的英雄气概,其文字简洁有力,思路清晰,不蔓不枝,那酣畅的文风,精湛的笔触,含的哲理,每每披读,都令人沉浸其中,罢不能;她将传统文化、现代意识、理思考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提炼出人或思之、却未言之的思想结晶,表现了一个为文者所背负的责任、道义与使命;她的说教不是空洞的、菗象的,亦非凭空而来,而是建立在‮实真‬材料的基础之上,以深思虑的思索作前提,引发出关于时代、历史、民族、文化等种种启人心智的道理、结论或识见。

  龙应台作为学者,其文章涉及古今中外,诸如哲学、史学、文学、宗教等多门学科,以学识见长;作为作家,她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世态及社会,触及一些亟待推进的、敏感的现实问题。在她的作品中,不难读出一种大我的存在。

  当然,人们并不见得要认同她的全部见解,甚或也一样持否定态度;但是,对于她的深刻的批评、犀利的眼光、率直的品质、‮立独‬的人格,却不能不刮目相看。她的作品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也引起了有识之士的思考。如果没有龙应台,那么,学界就少一分思维,文坛就少一分锐气,社会就少一分关注;龙应台现象是个标识,也是个启示,它标志着国內思想界的宽松、活跃、‮主民‬和开放,启示着众多知识分子为‮国中‬迈向21世纪的繁荣昌盛献计献策,为当代文化的建树与导向发挥才智。

  (作者单位:山东曲⾩师大图书馆)  WwW.IsJxS.Com 
上一章   啊!上海男人   下一章 ( → )
沙迦小说网提供了龙应台创作的小说《啊!上海男人》干净清爽无错字的文字章节在线阅读,沙迦小说网给您更好的啊!上海男人阅读体验.尽力最快速更新啊!上海男人的最新章节,用心做最好的小说精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