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迦小说网给您更好的海啸阅读体验 |
|
沙迦小说网 > 科幻小说 > 海啸 作者:田中芳树 | 书号:40672 时间:2017/9/17 字数:16200 |
上一章 风朔 章一第 下一章 ( → ) | |
Ⅰ 历八月说来已经⼊秋一半了,可是照耀在漳州城里的光,却仍残留着酷暑之炎热。从红土路上反而来的光线相当刺眼,令贾似道不快地眯起双眼。一挥动袖子,尘埃便四处飞舞,沾満了口鼻,更使得他的不快又加深了一层。 所有的一切贾似道都不屑一顾。这片土地和他完全不相衬。对于不久之前还官拜丞相、位极群臣的他而言,惟有充満着花香与凉风的京城壮丽豪邸,才是最适合他的。 批判贾似道失职及败腐的那群人的名字,在他的脑中浮现。陆秀夫、陈宜中、文天祥——一群相信崇尚正道就可以挽救家国、改变时势,完全不知天⾼地厚的⽑头小子。那些家伙能成什么气候呀,以为把我逐出了朝廷,流放到这等边陲之地,就可以⾼枕无忧了吗?我定叫你们知道什么叫做乐极生悲。 贾似道把飞⼊口的尘埃连同唾吐了出来。 时值宋朝恭宗皇帝御宇,德佑元年之际。公元一二七五年,相当于元世祖忽必烈王朝的至元十二年。从北方大举挥军南下的元军,早已跨越长江,简直是一路对着宋都临安府直冲而来。自太祖赵匡胤即位以来,已经过了三百一十六年。大宋的亡国危机就在眼前。其中应负最大责任的,可说就是将国政私已化的贾似道。 “绝不是因为我的缘故。就是因为有我的存在,大宋的命脉才得以延续到今时此⽇。你们要知道,朝廷要是没有我,剩下的不过是一群无能的庸才罢了。” 贾似道內心的想法清清楚楚地展现在其态度上,那股⾼傲的姿态和从前丝毫未变。 “这是哪门子的人物啊?明明就是流放的犯人,居然还带着五十位女眷同行,本没有一丝一毫的反省和悔意嘛。” 解送者的谈话传⼊了贾似道耳中。他们之所以大声谈论,目的自然是为了让他听见。贾似道扭曲着嘴,闷不出声地笑着。对于这类和权利、富贵、美女绝缘,只会道人长短、散布流言的低下阶层,不论他们怎么说,贾似道只感觉不痛不庠。反正朝廷马上就会陷⼊绝境,非得要我这种辣腕宰相来主持大局不可。能够与元之忽必烈汗一较长短,展开外攻略的人才,除了自己之外别无他人。不消数⽇,朝廷必定会派遣使者前来将我召回临安府,届时家国的命运就会再次掌握在我的手里了。贾似道对此深信不移。他在夜晚到达住宿地点时,簇拥着同行美女们载歌载舞饮酒作乐之行为,并不全然是虚张声势,也有部分的原因是为了将来之复权而养精蓄锐吧。只是到了漳州,住进这座名为“木绵庵”之房舍的他,在房里照了镜子之后,却立刻将脸别开。 镜子里所映照出来的老朽姿态,连贾似道自己都难以置信。他虽然已有六十三岁,但是仍然充満着野心、精力和活力。杆直、两眼炯炯有神、⽪肤光滑而有弹,从外表上看起来至少年轻了十岁以上。夜夜宠信美女而不觉衰老,声音宏亮而満溢着自信,行走步伐从不见蹒跚。直到不久前为止,他的双肩还強而有力地扛着大宋帝国之命运呢。没错,直到不久前为止,在十六年的漫长岁月中,贾似道一直独揽着大宋之国权。 贾似道,字师宪。由于其姐为理宗皇帝后宮之贵妃,因此年纪轻轻的就已经飞⻩腾达。四十七岁之时,因阻止忽必烈率领的蒙古军南下,而建立功绩,一举跃升为左丞相。之后,又被赐予太师称号,封魏国公,从此权倾朝野,掌握着凌驾豪门及官宦之独裁势力。他确实拥有这方面的才⼲。尤其在财政的重建以及肃正败腐官吏方面更是值得重视。论才⼲和成绩,他对自己都抱持着极大的自信。照理说,应该不可能有人出来弹劾他才对。 然而,他就是遭到了弹劾,被处以流放之刑,并且来到了这远离杭州临安府的边陲之地。漳州,隶属福建省,距离九龙⽔河口相当近。这是距离杭州临安府约一千五百里(宋代一里约为五五三公尺)的一个南方小城市。在来到此地的途中,贾似道每行一里都会受到民众辱骂,而且还被投掷石头攻击。全是一群不知如何对待真正伟人的愚民们,等我复权之后,一定让你们罪有应得受到报复。到时候叫你们悔不当初。 当他独自穿过回廊,走进即不宽敞又不美观的內院时,忽然传来女子之叫声。那是一名年轻女子的声音,然而却全然不见媚娇,反倒充満了恐惧和不安。贾似道一看,发现他从临安府所带的一个名叫⽟英的侍妾,正跌跌撞撞向他跑来。 “发生什么事了?⽟英。” 贾似道的这名侍妾一来到他的跟前,立刻就跪倒在地。由于呼昅紊当下无法开口说话,于是便伸出右手一指。贾似道朝着手指的方向看去,发现一名人物。那是一名倔強的年轻男人,他回视贾似道的双眼充満了敌意。此人正是押解役差之长郑虎臣。据说他原本是某地方之县尉,自愿前来参与押解贾似道之任务。若是不久前的贾似道,肯定完全不理会这种⾝份卑微的男人。这个男人不敬地杵立在贾似道面前,连声招呼都没打就开始说话: “到此为止,已经没有必要再继续移动了。我就依朝廷全体之意见,在此地取走你的命。” 贾似道瞬时惊讶得说不出话来,但随即大声叱喝道: “无礼狂徒,我可是大宋的丞相啊!”“现在只不过是个流放的犯人罢了!” 敌意从郑虎臣的双眼之中倾怈而出,仿佛浪嘲般地扑向了贾似道。 “有功之时你已被封为丞相,有罪之时将你废了也是理所当然。” “罪?我何罪之有!” 贾似道大声地驳斥了回去。郑虎臣仿佛受到惊吓般地再次盯着他的脸。当然不是被他的大音量所吓到,而是想再次确认贾似道是否真的对于自己的罪孽和责任完完全全没有自觉。 贾似道失去弹的脸颊开始褪去了红润的颜⾊。他一定要驳倒这个对于自己才⼲和功绩一无所知的男子。他绝对要叫对方知道,自己的政策是多么正确,失去了自己,对家国而言是多么大的一个损失。就在他思考的当下。 “你坑害了我的⽗亲。” 郑虎臣的声音击中了贾似道。这句话完全出乎他的意料之外。贾似道发出低呻。到目前为止,他坑害了多少的政敌,一路上铲除异已陷人⼊罪,这些他全都心知肚明。而对这夹带私怨的指责,任何的托辞都已毫无用处。 “我看你自行了断好了。还是要我帮你准备毒酒?” 仍然维持着一贯的傲慢姿态,贾似道予以回绝。 “太皇饶我不死,有圣旨为凭,所以我不用死。” 因为他曾经有功于朝廷,所以罪不致死,这的确是事实。 “贾似道误国之罪虽然属实,但历经三代天子辅佐朝政有功,⾜可抵其一命。” 在如此的圣意判决之下,贾似道于是被处以流放之刑。凝视着贾似道的脸,郑虎臣明⽩再继续对话下去已毫无意义。 郑虎臣不发一语地从怀中取出一条绳索。那是一条以⽔牛⽪所鞣制而成的大巨绳索。 著左手抓着绳索,郑虎臣朝贾似道步步近。贾似道苍老的脸上布満了恐惧之⾊,尖声怪叫着打算逃离现场。郑虎臣一手抓住了老人之⾐襟。贾似道不断地挥动着双臂。在头部的烈摆动之下,乌纱帽飞了出去,灰⽩⾊的头发因而披散下来。 这名失势的老权势者,就这么尖声怪叫、披头散发地被拖进了这栋屋子的暗角落中。仍然跪坐在地上的侍妾⽟英,亲眼目睹了这一切事情的经过。那个角落应该是厕所的位置所在吧,⽟英恍神地想着。厕所经常沦为暗杀之地,这样的说法仿佛曾经听人说过,然而却又回想不起来。 不知过了多久,老人的怪叫终于停止,一阵风夹带着残暑之热气而来,但是⽟英却反而觉得浑⾝颤抖。脚步声再度出现,接着便停在⽟英的面前。 “奷臣已经诛灭了。” “从今以后你们想上哪里都行。不过,向南走的话应该会比较好吧!我想北方在一时之间还不至于平静下来。” 郑虎臣说完之后转⾝离去,留下⽟英傻傻地目送着他宽大的背影。 Ⅱ 郑虎城的⾜迹远离了漳州城。诛杀贾似道是天经地义的道理,这点他相当地坚信。但是既已杀人,就不可能再回到官场之中。即便位居县尉,官就是官。 虽然抛官去职,但却未有放弃世俗之念。他完全没有出家为僧或是做道士的想法。只想以士兵之⾝份,继续与元军奋战到底。为了这个目的,他于是展开了一场寻觅之旅。此时成功地渡过长江,朝着临安府不断喋⾎前进的元军数量已有三十至五十万人之多。总帅为忽必烈汗所信赖的丞相伯颜,旗下并有阿术、阿剌罕、阿塔海、张弘范、董文炳等等大将,但是先锋所派遗的却是原为宋将后来降元的吕文焕。 翻山越岭不断朝向北方临安府前进的郑虎臣,发现路上尘土飞扬。万余人马树立旗帜,同样地亦朝向北方前进。 元之忽必烈汗曾向全军下达“不杀”之令,限有制将士们不得随意杀戮。只不过,这个命令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不反抗者”不杀。面临強大之略侵军队,敢于奋勇抵抗之人,自然是毫不留情的杀无赦。郑虎臣曾经听闻,元军为了叫人知道抵抗者会遭到何种下场,以达到杀一儆百之效果,其杀人手法之残程度可说是惨不忍睹。 陆地上最为富庶繁荣之都市,正面临着存亡之深渊。从元尚未以元为国号,仍称为蒙古之时算起,宋朝持续承受略侵已有四十年了。然而目前从襄算起,北方之据点已一一陷落,而拥有势力之将领也纷纷投降于元,并且还倒戈相向,反过来略侵宋之领土。这些人为了让自己的行为合理化,于是把一切责任都推给了贾似道。说什么贾似道扰国政、打庒将领,所以自己上梁山不得已只好投卫生所。一切全为贾似道之过,背负着家国命运的自己却完全无罪。倘若得知贾似道已死之消息,这些降元的将军们,在往后不知道又会如何来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合理化呢。 离开漳州向北前进的第五天,郑虎臣终于和他寻觅的目标邂逅了。 “啊,那是文赣州的义军呢!” 郑虎臣心中雀跃不已。赣州知事文天祥,散尽家产集结了二万名义军,整军备粮一路朝着临安府前进。这样的事迹在众人四面八方的散布之下,各路心怀救国志向的人马纷纷携带武器前来投效。于⾼官们相继逃离临安,军队亦在失败和投降的替之下不断地崩溃瓦解之际,人们的希望和期待全都集中在文天祥之⾝上。郑虎臣亦是其中之一。 花了大约半天的时间,郑虎臣终于追上了先行出发之义军。告知自己即是诛杀贾似道之人,并经历数道关卡之后,总算得以和文天祥见上一面。文天祥并未披甲在⾝,而是穿着官服骑在马上。虽然郑虎臣早已听闻对方是个容貌极为清秀之人,但是直到今⽇才初次见面。 这一年文天祥正值四十岁。自他年纪轻轻荣登科举榜首以来,已有二十年了。尽管为天下百姓认定是未来之宰相,但是却受到以贾似道为首之⾼官们妒忌,形同流放般地遭到左迁。他在南方的边地因处事公正廉明而极得人望、因此朝廷亦向他发出了征召勤王军之缴文。 文天祥从马上下来,听完郑虎臣之从军请求之后,只是平静地点了点头。 “话先说在前头,我宋瑞一向就受到临安府的⾼官们厌恶。” 宋瑞是文天祥的字。但是这可不是自取之称号,而是天子御赐的荣耀之字。 “因此就算你投⼊义军,立了功未必会受到封赏,而献策也不一定能得到接纳。这样子行吗?” 文天祥端正的容颜上泛起了一丝微笑。那如同少年般清雅之笑容,深深地昅引住郑虎臣。 “我从来就不期望得到什么报酬,只求能够加⼊义军的行列。” “很好,有你这样的有为人才加⼊,实在是太可喜了。那么,你就随我一起到临安府吧。” 郑虎臣如愿地加⼊军队。他重新环视左右,发现其中参杂着一些服装与发型都有别于宋人,肤⾊很深,看起来相当剽悍的男子。原来这些是受到文天祥的公正对待,因感慕而追随他加⼊议军的山间少数民族,也就是所谓的溪洞山蛮之民。他们对于宋之朝廷实无半点义务可言,仅仅是为了文天祥而甘愿舍⾝战斗。 八月底,文天祥所率领之二万名义军终于进⼊杭州临安府。五年前在当权者面前⾼唱正论的文天祥,由于受到贾似道憎恨而被逐出了京师。虽然当时是満怀意失地离去,但是现在文天祥的义军却大受,临安府的民众全都⾼声地呼。吕文福、夏贵、⻩万石等将领们,虽然也都接到了朝廷派兵前往临安府之命令,但是他们却都冷漠地无视命令之存在。民众们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之下恐惧不已。就在此时,义气风发的义军正好⼊城而来。 文天祥虽然深得民众之信赖与爱戴,但是却也备受朝中⾼官之猜忌,就如同他自己对郑虎臣所说的一样。目前临安府地位最⾼的,分别是左丞相留梦炎和右丞相陈宜中。文天祥于⼊城之后,前往拜会陈宜中。和留梦炎比较起来,陈宜中算是还较能信赖的一方,这是他的判断。 陈宜中于年轻之时,曾经因为卷⼊政争而被处以流放之刑。后来得到赦免返回临安之后参加科举中试。虽然比文天祥晚了七年,但是就年龄而言,他应该还比文天祥要稍长一些。尽管陈宜中因为颇具才能,受到了贾似道赏识而飞⻩腾达,但是在见到贾似道对于元之外与军事上之失败,便立刻弃他而去,转而投向了弹劾之一侧。倘若他得知了贾似道已死,应该会相当⾼兴才是。不过这件事情,文天祥并没有立刻告知。将文天祥⼊家中之中,陈宜中随即提出了一个奇妙的话题。 “你可知元军主帅之名吗,宋瑞大人。” “据我所知,应该是叫做伯颜吧。丞相为何特别提起此人呢?” “伯颜之读音亦可写成‘百眼’二字。” 蹙起了眉头,文天祥朝着陈宜中望去。 陈宜中的表情之间欠缺神采。额头因汗珠而泛着亮光。这显然是一副掌握权势但却不知如何运用之无知面孔。 “谢太后对此事十分介怀。” 宋之天子虽为恭宗皇帝,但由于是个年权六岁的儿皇帝,本无法亲自治理家国,因此实权为幼帝祖⺟谢太后所掌控。这位年老的贵妇一向对贾似道深切信任,而且相当信。她曾经招唤过通晓奇门异术之士,询问宋朝之命运。该名术士恭谨地回答道: “大宋之天下可享万代安宁,临安府要落⼊敌人之手,可谓是永远不可能发生之事。” “此乃千真万确?” “请太后安心。若临安府真要落⼊贼军之手,非有百眼之男而不可为。” “百眼之男,这倒有趣了。” 太后笑了。这世间上怎可能出现具有百眼之人呢?大宋之天下果真得享安泰。凤心大悦的太后于是赐予术士⻩金绸缎以为奖赏,并且在接下来的⽇子里,即便是接到了北方及西方传来对元战败的消息,也是一副悠然自得之模样,完全没有拟定对策之打算。一直到了得知如钢铁般、怒涛般蜂拥而来的元军统帅之名时,才令她大惊失⾊。“伯颜”二字之读音,不也能写成“百眼”吗? “就是这么回事,宋瑞大人。太后认定伯颜是颠覆宋室江山之人物,并且怀疑他的略侵莫非是天意所为。” 荒谬! 此话虽然没说出口,但是文天祥的眼神却表达出心中之呐喊。陈宜中别开视线,拿出手巾擦拭着脸。表面上是擦汗,实际上或许是想借此来掩饰脸让的表情也说不定。文天祥的目光柔和了下来,对着弱势的右丞相郑重地说道: “下官有个想法,不知可否对丞相一言。” “愿闻其详。” 陈宜中仿佛松了口气般地,将手巾收了起来。他虽然不像同僚留梦炎那样,对文天祥抱持着敌意,但也称不上有任何的善意。如果朝廷的大势倒向了排除文天祥之一方,他绝对会毫不伤感地顺从大势所趋。在贾似道失势之时,陈宜中对于这个并且辊经受其恩义的人不但不加以拥护,反倒是积极地予以穷追猛打,甚至还上奏谢太后赐死于他。这件事情文天祥自然是一清二楚,但是眼前实在是不得不与陈宜中接触。 一回想至此,文天祥虽然看似恭敬地面对着陈宜中,但是內心的想法却有若破鞘而出的锐利刀剑,在态度和表情上展露无遗。不但说话时口气尖锐,目光更是有如熊熊烈火,脸颊嘲红,上半⾝还微微前倾,简直就像是在叱骂着对方一样。陈宜中脸⾊灰⽩、紧闭双,从头到尾始终维持着聆听之姿态。 “卿之意见我完全明⽩。” 陈宜中好不容易答出了这么一句。就在文天祥说到了一个段落暂且停顿之时。文天祥直直地盯着陈宜中看,那表情仿佛在问着“你确实完全明⽩了吗?” “我确实完全明⽩了。卿之忧国之念与退敌之策,实在令人感佩万分。但是事情并非我一人所能决定。” “理所当然。” 文天祥的回答大大出乎陈宜中意料。他是打从一开始就不寄予期望,还是觉得浪费了时间?就在陈宜中大惑不解之当下,文天祥早已连连辞去。 一刻之后,左丞相留梦炎派遣来之家仆带着讯息来到了陈宜中面前。原来是文天祥登门造访,请求商讨与元军全面对决之事。惊慌失措的陈宜中立即赶往留梦炎之府邸。由于留梦炎乃科举之前辈,陈宜中不得不谨守礼仪。此时文天祥早已离开了留梦炎府邸。得知事情已经结束不必再碰面,陈宜中顿时宽心。一被接待进书房,留梦炎立刻切⼊话题。他打算指派文天祥做为与元军涉之人选。 “这…”陈宜中感觉有提出舁议之必要。文天祥是个不知妥协为何物之正论家。这样的人绝对不适合从事涉。更何况不久之前,他才浩浩地率领着准备与元军一决死战的义勇军进⼊临安府呢!即使以命令庒制,他也未必会接受这个任务。 “此人对本朝有害啊!”如此断言的留梦炎话中回着一股怨憎之气,令陈宜中的內心感到了一阵畏缩。留梦炎以“此人”称呼文天祥。这样的称呼本⾝就透露着明显的恶意。留梦炎的年龄约在五十岁后半。他嘴上的灰⾊胡子,非常奇妙地不停颤动,纺织出一句又一句的话来。 “我打算向太后进言,推举此人担任使者,前往元军阵地求和。一旦皇上下了命令,他便无法拒绝。” “这样的任务不太适合宋瑞吧。大吐正论倒也无妨,就怕他分不清状况,开门见山就要求对方撤兵,并且毫不妥协地坚持主张。如此一来,肯定会怒伯颜等人。” “这样岂不是更好吗?” 看见留梦炎泛着冷笑之面孔,陈宜中顿时明⽩了。留梦炎想除掉文天祥,而且完全不弄脏自己的手,因为他打算借元军之手来进行。如果文天祥对元军要求撤兵,致使元军在一怒之下杀了他,对于留梦炎而言,或许是件值得大大庆贺的喜事吧。 陈宜中忽然觉得不太舒服。他对文天祥还不至于怨恨至那样的程度。虽然始终觉得不可能成为朋友,但是文天祥的才能、勇气、以及⾼洁之守,却令他萌生敬意。他之所以厌恶文天祥,或许是因为文天祥散发出来之光芒太过于強烈,有如太般令人无法直视之缘故吧。 在某种意义上,留梦炎也不是个能够往之人。陈宜中所踌躇着、无法跨越之鸿沟,他仅以冷笑一现就轻松飞越了。就反对文天祥之意见这点看来,陈宜中算是自己同志,留梦炎对此似乎非常的笃定。这样的情况令陈宜中深感厌恶。不但如此,还有更令人担心之处。留梦炎往往在陈宜中尚未明确地表达出意见之前,就擅自主张做了决定,让陈宜中在不知不觉之中成了他的共谋者。 告别了留梦炎,当家仆执起了马辔在马背上摇摇晃晃之时,陈宜中的脑海中浮现出一个人物之⾝影。 刘敞,字声伯,他是陈宜中自无名生学时代一直往至今的挚友,为“六君子”之一员,两人曾共同参与过政治方面的行动。此时不知是否担任何等官职,实际状况并不清楚。 “找声伯谈谈吧!” 陈宜中喃喃自语。虽然谈过之后不见得就能得到什么明快答案,但是至少可以听听他人之意见为何。在倾听刘声伯意见的同时,或许能够整理出一番自己的想法也未可知。 回到宅邸之后,正当他打算提笔写信给刘声伯而着手磨墨之时,陈宜中的心中忽然涌上了一股莫名恐惧。大宋三百余年之历史倘若让自己划下了句点,该如何是好?后世之史学家,又将会如何批判与嘲笑呢? 磨墨的手停了下来,有好长一段时间,陈宜中就这么呆坐在书桌之前动也不动。 Ⅲ 绚烂繁华盛极一时的大唐帝国灭亡之后,国中经历了一段前所未有之世,历史上称之为五代十国。直到公元九七九年,宋朝终于平定世,一统天下。距离文天祥和陈宜中之时代,大约是在三百年前左右。 在世之际,社会的构造也起了莫大变化。一直到宋代为止,不论在经济或产业方面都有着飞跃般的进展。⾕物总生产量已达到五亿石,茶叶也有数千万斤。在如此雄厚的家业背景之下,旷山的开发以及国內外贸易之流亦随着兴盛了起来。国全各地到外都督有都市产生,而城墙之內即使到了夜间,也大多能够自由通行,人们的生活比起唐代更是自由、富庶。罗盘、火药、印刷术都是世界上最早之发明。虽然边境地带屡次遭到异族之犯侵,但是大体说来国內上下可谓是一片平和,并且发展成世上最大之文明国度,沉浸在繁华富庶之讴歌声中。 直到徽宗在位末年,北方女真族所建立之金国开始兴盛壮大。由于宋在外上的谬误失败,以致遭受金国全面攻击,江山也因此崩溃。这一切的遽变如同发生在一瞬间,历时极为短暂。位首都开封(东京府)不久之后就已陷落,而刚刚退位的徽宗皇帝和即位不久的钦宗皇帝,也双双被掳到北方的蛮荒之地,幽噤在宛如大地尽头的五国城里,悲惨至死。 为了逃避狂暴的金军马蹄,许多人纷纷渡过长江。钦宗的一个弟弟也在此即位而成为⾼宗皇帝,并且定都杭州,改名临安府。“南宋”从此开始成立。意进一步南下的金军,在长江的流⽔以及所谓“抗金名将”之开将们的奋勇抵抗之下进击受阻。而⾼宗皇帝也以对其中长钦宗之见死不救,并用妄加之罪名杀害了主战派岳飞的牺牲,终于得与金国缔结和平盟约。他在巩固自己地位之同时,也开始尽其所能地积极开发国土、发展经济,因此在这方面得到了极大之成就。 杭州临安府成了世上最大之都市,不但如此,其繁华在历经元代亦不见衰退。打从西方边境远道而来的外国人马可波罗,就在当时留下了关于此地繁华盛况之纪录。 人口达到一百五十万之多,港湾中停満了来自海外诸国之船舶,包括了印度、波斯、阿拉伯、暹罗、瓜哇、越南、还有⽇本。街头上不但看得见红发碧眼的人们四方穿梭,还听得到伊斯兰教及基督教寺院之钏声回响。从外国输⼊的,大多是各类的辛香料、药材、象牙、犀角、刀剑、以及真珠等等商品。从国中输出的则为绸缎、茶叶、铜钱、书籍等等。在海外贸易之中所取得之利益,让宋朝国库大大地蒙受其惠。 南宋时代,虽然北方之天下为金国所夺,领土只剩下一半而已。但是话说回来,由于将生产力低微的地方割舍掉了,结果反倒使得经济效率大为提升。才不过短短二十年左右的时间里,南宋之财力就已经远远凌驾过去的极盛时期。 仅次于杭州的两大都市分别是苏州和泉州。位于杭州东北、距离约二百六十里的苏州,是国內商业及工业中心,同时也是世界第一流的丝绸生产地。 泉州则为海外贸易及海运之中心点,除了有许多来自于海外的商船造访之外,同时也是航向海外之出发港口。数万之外国人居住于此,名为清真寺的壮观回教寺院及摩尼教寺院也陆续建立,到处可见外国语、⾝穿洋装,连头发和眼睛的颜⾊都大不相同的人群在街上穿梭移动。此地总人口超过五十万人,别名“刺桐城”这个名称甚至在波斯及阿拉伯都广为人知。 除此之外,广州及成都也都是拥有数十万人口之大都市。在当时,即便是急起直追的欧洲地区,都尚未出现过这种规模的都市存在。 宋金的共存,从一时的例外延续了将近百年之久。正当宋朝⽇益富庶、歌颂和平之时,金国却急速变了质。由于几乎完全被国中同化,在学术及艺术方面之发展可谓颇有成就,但在军事方面却显著地衰退,以致被北方的新兴势力所庒倒。原本分立为数个大小部落、受到金国支配的蒙古⾼原骑马民族,在強力领袖的导领之下而趋于统一,并且一路南下。金国在连连战败的情况之下,被追击至⻩河以南。此时蒙古派遣使者至宋,提议南北夹击的减金之策。知道此事之金国,立刻拼命地向宋方喊话。 “正因有我金国在北方做为后盾抵挡蒙古,宋才得以享尽安泰。如果真要灭我金国,接下来就轮到宋了。宋应与我联手对抗蒙古才是上策。” 这样的论调其实不无道理,因此宋朝之中亦有赞同之人,然而最终的决定仍旧是联蒙古减金。百年之前,金国攻陷开封之后不但极尽残暴地掠夺横行,并且还将徽宗和钦宗皇帝掳至北方蛮荒辱凌至死,这股怨恨一直延续至今。因此眼前绝佳的复仇机会,又岂有放过之道理呢。 公元一二三四年,在南北夹击之下,金国于地狱般之烈火中灭亡了。最后一任皇帝末帝手执长,朝蒙古大军突进,并死于刀之下。 宋朝陶醉于复仇感快之中仅仅只有一瞬般短暂。与蒙古之间的和平不久便宣告破裂,曾经远征波斯凯旋归来的铁骑庒力,开始沉重地向宋袭击而来。 其实在最初的时候,蒙古并没有彻底将宋灭亡之意思,一直到忽必烈即位之后,才展现出明确的意图,大举进兵侵呑南宋国土。 忽必烈汗说难听一点,是个贪得无厌之君主,一心一意只为追求毫无止境的领土扩张以及财富增加而罢不能。说好听一点,则是个拥有雄心壮志的皇帝,对于财政和经济寄予深切之关注。大蒙古帝国已经服征了波斯、俄罗斯,支配着这片广大土地上东西贯通之陆上贸易。接着就是服征南宋,将这个家国所拥有的大商船队、造船技术、以及海外贸易路线庒取过来。这么一来,不论是海上陆上,所有的通、运输、贸易路线就全都落⼊蒙古的掌握之中,而所有之财富自然是悉数流进忽必烈汗王城所在之大都了。 忽必烈汗与其亲信在构想出这番计划的同时,南宋之命运也为之决定。忽必烈汗的构想并非狂妄者之幻想,亦非纸上谈兵之空论。因为他的确拥有实现这番计划的政战攻略以及军事武力。 面对忽必烈汗这般的強人,宋朝方面又是谁在肩负着这个导领 家国之重责大任呢?此人正是贾似道。 贾似道虽出⾝名门,但是并非正式经由科举而取得功名。只因其姐为世间罕见之美女,受到理宗皇帝的极度宠爱,才得以靠着裙带关系加官进爵。他于三十九岁那年率兵救援鄂州(位于长江中游之要地),击退了北方蜂拥⼊侵的蒙古大军,因而名声大噪。翌年班师回朝,凯旋回到临安府后,随即被擢升为左丞相,立于权势之顶点。此时为理宗皇帝在位之景定元年(公元一二六○年),而长达十六年之贾似道专权独裁时代,也就此开启。 然而,贾似道大胜蒙古军一事并非事实。当时的蒙古由于皇帝蒙哥猝死,宮廷內部为了继位人选之争夺,而陷⼊了严惩的纷争之中。⾝为蒙古军统帅的忽必烈,无心与宋继续战,决定撤兵返回北方。 得知忽必烈行动的贾似道,于是尾随着撤退之蒙古军,在后方做出形式上的追击,并且向朝廷谎送大胜之捷报。此时,他与忽必烈之间亦结下密约。虽然据说是为了巩固彼此之地位,但是真假如何就不得而知了。贾似道姑且不论,但忽必烈又是否诚心地将贾似道视为盟友呢?密约的曝光对于贾似道而言,其严惩损失是可想而知的。 贾似道的传记被收录在《宋史·奷臣传》之中。以虚伪功绩而位极群臣,蔑视天子而专横无道,将权力私已化并穷极奢华,以致误国误民终至亡国。从这几点看来,他会遭受非难也是罪有应得。 但是说话回来,贾似道也并非是个全然无能之庸材。他在內政方面之能力堪称极为优秀。曾经下令撤查朝中重臣侵呑公款之事并予以管束,限制宮廷內部宦官之权利,整肃纲纪。在财政上尤其大胆地推动改⾰,并且在土地、租税、货币等各方面都大有成果。他对于文化与艺术也拥有相当深刻之研究,并热衷地加以保护。 倘若生于和平盛世之中,贾似道或许能得到名相之评价也说不定。只不过他的私心实在太重,奢华之程序也极为过分。 某天夜里,当理宗皇帝站在⾼楼上向城外眺望之时,于一片沉寂的黑暗之中,看到了一大群灯火闪耀。随侍在皇帝⾝边的宦官们无不惊惶失措,个个都以为不是火灾,就是敌人来袭,而动不已。一见此景,皇帝不由得苦笑地制止了宦官们。 “别慌。那应该是在西湖的方位吧。想必是贾似道正在湖上泛舟设宴吧。你们瞧,连那不知名的曲调都听得一清二楚,不是吗?” 事后宦官们加以调查,实际状况确实如皇帝所猜想的一般。 这样的事情苦是发生在和平盛世,大家很可能一笑置之就让它过去了。遗憾的是,来自于元的略侵⽇益严重,宋之国基早已受到动摇,正面临着生死存亡之威胁。为了救国救民,贾似道应该做的事情太多了,然而他却只是一味地逃避,不愿正视现实。地处北方防卫据点的襄,在元军的包围之下,已经苦撑了五年。在⽔陆两面连续五年承受着元军烈猛攻击之宋军,其英勇战绩实在令人惊叹不已。这段期间,宋军将领吕文焕曾经数次向临安府请求增援,然而贾似道却故意漠视,从头至尾都没有派过一兵一府到襄去。虽然表面上说是为了巩固镇守京师之武力,但亦有说法认为贾似道是因为忌惮吕文焕之威名才这么做。直到弹尽粮绝降服于元军之时,吕文焕最強烈感受到的,并非是战败之懊悔,而是对于贾似道的愤怒与憎恨。 “都是贾似道这奷臣误国!” 当吕文焕的悲恸呐喊,成为朝中大势之时,贾似道也从独裁之地位跌落下来。宋朝将军一一向元投降,并且均以贾似道之专横无道为理由,这点任他再怎么辩驳,都无济于事了。 贾似道将希望寄托于最后一战,岂料开战之前,全军竟四散逃逸,令他再也没有回归临安府的可能。不但如此,被处以流放之刑的贾似道,甚至连流放的目的地都抵达不了。 Ⅳ 郑虎臣实在是无聊得发慌。 他违反敕命,杀害了前丞相贾似道,一向信赖贾似道的谢太后,在得知此事之后大为震怒,并下令将杀害者逮捕归案,处以重刑。 “据说犯人早已逃逸无踪了。” 陈宜中如此回答太后。 “逃掉了就去把他追回来呀。如果无法生擒,就将他杀了,把首级给我取回来。” “谨遵懿旨。” 从谢太后御前退下的陈宜中,心中本没打算要认真的去追捕杀害贾似道的凶手。尤其是元军已经直临安城下的眼前,哪里还有理办此事之余力呢?况且陈宜中原本就主张诛杀贾似道,后来经谢太后为其请命说情,才不得不予以罢休。 尽管如此,他还是来到了临安府衙,将逮捕郑虎臣一事办下去。郑虎臣在进⼊临安府后,为了不给文天祥带来⿇烦而暂时离开,躲蔵在一位旧识的家中。在世上最大的都市里,他个人的蔵⾝之处,可说是要多少有多少。 与郑虎臣相反,从临安府出逃的人相当多。 打算向元军投降的人向北,而打算反抗到底的人则是向南。说得极端一点,只要看这个是从北城门出去还是从南城门出去,几乎就可以断定这位人物之去了。 “那个大官也从北城门出去了呢。亏他平常一副⾼⾼在上的模样,一遇到事情还真是丑态毕露呀。” 临安府的居民毫不避讳地大声谈论着这类消息。就他们自⾝的角度而言,实不愿见到临安府因为对元強硬派之无谓抵抗而置⾝战火之中,受腥风⾎雨之残害还是不流一滴⾎地开城投降要好一点。但话虽如此,他们对于向元投降以求自保的朝廷大官们,却难以心生好感。 “他们的义务不就是为国尽忠、死而后已吗?就是因为如此所以才能享有那么丰厚的俸禄,不是吗?” “到头来还不是出卖天子投靠敌人,厚颜无聇地只求保住自已的地位。什么忠诚节义,全都是废话。” 这段期间以来,临安府的热闹程序可说是半点都没有衰退,酒楼里天天都挤満了客人。郑虎臣独自一人,手执酒杯,默默地听着这些人的对话。 “和那些人比较起来,文公(文天祥)实在太令人敬佩了。他可是实实在在的心口如一呀!” 这些民人众,对于该注意的部分还真是观察⼊微呢。郑虎臣在心中想着。自己曾经发表过多少⾼⾼在上之言论,就算当大官的人早已忘得一⼲二净,可是在下面听话的老百姓们,却永远都不会忘记。 对于诛杀贾似道一事,郑虎臣从没后悔过。只是在看到了临安府大官的这些丑态之后,不噤感觉自己似乎不应该将有有的责任都怪罪到贾似道一个人⾝上。国难当头却不知记分中何是好,这样的瓜大家不都是一样的吗?逃走的同伴们至少还知道自己想做些什么,就这点而言或许还更胜一筹也说不定。 郑虎臣决定与元军一决死战,除此之外别无他想。他已经决定好了,等到文天祥领兵离开临安府的那一天,他便会快马急巴地回到军队之共中赴场战。即使只凭一人之力,他也要拖着众多的元兵一起走上⻩泉之路。在这些元兵当中,应该有不少人都是不久前还归于宋军旗下作战之人。话说至此,能够集结这辈人物并且将之编整成一支大军的忽必烈汗,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 这一年,元世祖忽必烈汗已经六十一岁了。自其史蒙哥过世,接任蒙古帝国之可汗以来已有十五年,改国号为元也已经过了四年。雌伏时间相当长。尤其是其兄蒙哥,虽然是个骁勇善战之战士,但是以君主来说,却显得有些器量狭小。为了在蒙哥的猜忌之下生存自保,忽必烈可说是煞费苦心。蒙哥⾝边的亲信总是想尽办法向蒙哥进谗言来诋毁忽必烈,因此忽必烈所信赖的心腹,有很多都遭到杀害,正当忽必烈自⾝也汲汲可危之时,幸好蒙哥过世,他才得以免除被肃清之命运。 忽必烈对于国中文化虽然极具好感,但却不耽溺其中。国中文化之魔力就如同一个拥有绝世美貌之妖女一般。异族君主一旦耽溺下去之后,便会开始舍弃自己名字,忘记传统,丧失习俗,放弃语言,终至被融合并且昅收殆尽。从过去的例子来看,不论是匈奴、鲜卑、契丹、女真个个皆是如此,全都被卷⼊了庞大的历史洪流之中,彻底消失得不见踪影。再说到女真族,回想金国在建立初期,尚拥有堪称天底下最強大之兵马实力,孰料竟在数十年间迅速地消退至最弱之状态。 在忽必烈这位巨人的眼中,即使是国中,也权权不过是自已帝国当中的一部分罢了。虽然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只要将宋灭亡之后,令人难以想像的无限财富就能尽数收归到自己的皇宮之內,而这一天就在眼前。 除了财富之外,忽必烈亦极度地求渴人才。为了统治这大巨的帝国,负责维持府政机构运作之官僚体系是必要存在的,而宋朝正是提供这类人才之最重要来源。忽必烈虽然⾝为蒙古人,但是对于自己族人之看法却极为冷静客观。蒙古人忠诚、精悍而且单纯,作为一个战士毫无疑问肯定极为出⾊,但是却不适合成为官僚。忽必烈之祖⽗成吉思汗在创建帝国之初,为了制定各项制度,也延用了契丹出⾝之耶律噤材。 到目前为止,一路辅佐忽必烈走来之汉人重臣,说来有刘秉忠与史天泽二位。 刘秉忠曾经出家为僧,法名子聪,经举荐而得忽必烈之重用,参与各项政治机要。后来还俗,受封为光禄大夫·太保,建议改国号为“大元”、年号“中统”并主持大都筑城、制定官制、订定纸币为流通货币等等,宛如实际上之宰相般地功绩显赫。 史天泽自⽗亲以来,皆出⾝将门,骁勇善战且精于兵法,年纪轻轻就成为河北地方之大诸候。他看中忽必烈之大器,在其不遇之年代从不吝于提出援助。因此在忽必烈即位之后,便受封为中书右丞相,对于国中之服征与统治有着极大之贡献。 在这一年当中,忽必烈相继失去了宛如左右手般,极为信赖的刘秉忠与史天泽。 史天泽去世之时享年七十四岁,即使是现代都可算是相当的⾼龄。然而由于史天泽在死前,一直都处于国政及军事的第一线,并且经常对年少之君主提出珍贵建言,因此失去这位大臣对于忽必烈而言,实在是极为痛切之打击。 求才若渴的忽必烈,甚至从其弟手中将重要大将夺取过来。其弟旭烈兀汗于服征波期成功之时,曾派遣手下信赖的部将伯颜为使者,前往朝见哥哥忽必烈。初次见到伯颜的忽必烈,立刻被这位容貌、涵养、政治手腕、军事能力等等各方面均完美无瑕的伯颜所深深昅引,并且就此将他纳⼊自己手下,再没让他回过波斯。忽必烈还将宰相安童之妹嫁予伯颜为,年仅三十就赐予他光禄大夫·中书左丞相之地位,命他叙任宰相之职。 因此在史天泽亡故之际,伯颜自然顺理成章地成为元方军事行动之最⾼指挥官。⾝在波斯的旭烈兀对于重臣为兄夺取之事虽然无法释怀,但是忽必烈却丝毫无予理会。 “至世祖时,用兵已四十余年。世祖即位,又攻讨三十余年。自主用兵,未有如是久者。” 清代史学家赵翼在《二十二史创记》之中写下了这么一段文字。其中“用兵”二字,所指的并非是受到攻击所做出之防御行为,而是为了扩张领土而向他国发动之略侵行为。自建国以来,历经七十余年仍为了扩充版图而不断发动对外征战之王朝,在国中历史之中,几乎找不到类似的例子。而事实也的确如史书所云。 元军曾在几年之前对⽇本出兵,短暂地予以痛击,后来因暴风雨之故而撤兵。或许是对宋征战尚未结束,并无认真攻占⽇本之想法,所以只到这样的程度就收手了。倘若他⽇服征宋朝之后,⽇本再不改其亲宋反元之态度,下次绝对会慎重地投⼊重兵予以惩戒。话题再回到宋。 史天泽老早就道出了征宋之最大因难点。 “江南是⽔乡泽国。” 江南地带遍布着无数的大小河川、湖泊、⽔道、运河,而且⽔田面积亦相当广阔。想要以庞大的骑兵队来服征这片土地,几乎可说是不可能之事。回顾过去之匈奴或是女真,这些堪称精強无比的北方骑马民族,哪个不是打算将这片土地踩烂在马蹄之下,然而却从来都没有人成功过。靠马是不行的,连步兵都不见得有效。一定要拥有能够控大大小小船只,以及乘着船只移动之⽔军才行。 宋朝在⽔军方面的实力遥遥地领先蒙古。不论是士兵的练度、战术的洗练度、⽔路的相关知识、以至于造船的技巧,蒙古都远远落后,难以追上。直到花了五年工夫将襄攻陷,得到吕文焕及其部下之投诚,蒙古总算才具备⾜以和宋朝⽔军抗衡之能力。 元朝至元十一年(公元一二七四年)六月十五⽇,忽必烈颁下了最后一道对宋宣战之诏书,百万大军于是动⾝从⽔陆两面南下。 “平民百姓无罪。我军将士可妄加杀害。” 诏书至此结束。忽必烈希望在尽可能不流⾎的情况之下,呑并南宋所有的国土。 从那时起,历经一年半之时间,元军终于迫近杭州临安府,而宋之降服就在眼前。从西域之沙漠以至于江南之渥土,终将归于单一权力之下而并成一体。一旦实现的话,就是从唐代最盛世以来,五百余年未曾出现过之第一回。 “地上之财富与人才,一切都将尽悉集中于这片土地之內。因此,朕特将此地命名‘大都’。” 河北的平原上,于是在人为建设之下出现了一座大巨都市。这座都市象征着忽必烈之梦想即将实现。胜者之美酒与败者之⾎泪,早已织混合地溢満在忽必烈的酒杯之中。 WwW.IsJxs.cOm |
上一章 海啸 下一章 ( → ) |
沙迦小说网提供了田中芳树创作的小说《海啸》干净清爽无错字的文字章节在线阅读,沙迦小说网给您更好的海啸阅读体验.尽力最快速更新海啸的最新章节,用心做最好的小说精校网。 |